首页
/
每日頭條
/
民俗
/
貼春聯貼門神的來曆
貼春聯貼門神的來曆
更新时间:2025-07-05 21:19:13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貼春聯貼門神的來曆(貼春聯和門神習俗的由來)1

貼春聯和門神習俗的由來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裡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并将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幹脆在桃木闆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闆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闆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甯,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着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鐘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着各種傳統的武器,随時準備同敢于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于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将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将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号,徹夜不得安甯。于是他讓這兩位将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将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楊超越顔值取勝嗎
楊超越顔值取勝嗎
楊超越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1998年7月31日出生于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中國内地影視女演員、歌手。她出身于農村,從小父母離異。她也很早就出去打工了,她的成長之路雖然有一些坎坷,但她還是幸運的,長相甜美,出道之後資源一直都很好,綜藝感也很強,...
2025-07-05
雲南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條例
雲南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條例
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三寶街道長坡村委會是一個彜族村委會,曾經,這裡是基礎設施落後、産業發展滞後的高寒山區貧困村。近年來,長坡村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着力打好“五張牌”,推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斷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走深走實。...
2025-07-05
最火雲南少數民族
最火雲南少數民族
雲南網訊(記者何甜)10月初,在昆明滇池畔的雲南民族村裡,雲南25個少數民族同胞用本民族的語言,載歌載舞,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打call,講述各自民族發生的巨大變化!視頻截圖視頻截圖今年,不但是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活動的開展之年,也是脫貧攻堅...
2025-07-05
二年級下冊語文傳統節日練習題
二年級下冊語文傳統節日練習題
王老師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三年級語文下冊【中華傳統節日】專題複習,相關練習題,抓緊收藏!希望能對同學們有幫助,大家記得收藏分享哦!一、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1)把下列傳統節日以時間為序重新排列。除夕重陽節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中秋節________...
2025-07-05
五一勞動節的由來簡介20字
五一勞動節的由來簡介20字
五一勞動節的由來簡介20字?五一勞動節的由來是在1886年5月1日美國芝加哥舉行了一場大規模罷工示威遊行,示威者要求資本家實現八小時工作制口号的目标,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五一勞動節的由來簡介20字?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五一勞動節的...
2025-07-05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