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生态觀察# 近日,北京麋鹿生态實驗中心(麋鹿苑)工作人員在園區西南角觀鳥台護牆角落發現散落一地的喜鵲羽毛,其間夾雜鮮紅肉塊,護牆上還殘留少量羽毛和血迹。查看視頻監控記錄發現,原來“兇手”是一隻雕鸮。

圖片來源: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網站
雕鸮,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體長可達70公分。在我國分布的貓頭鷹中,體型最大的是東北亞地區的毛腿魚鸮,雕鸮是僅次于它的第二大貓頭鷹,也是華北地區體型最大的貓頭鷹。雕鸮活動的高峰期為晨昏和傍晚,主要通過聽覺和視覺來定位和捕捉獵物,以林地間活動的鼠類、野兔和其他鳥類為捕獵目标,是名副其實的“暗夜殺手”。據麋鹿苑工作人員介紹,雕鸮已經不是第一次“光顧”這裡。今年1月18日,他們曾發現過一隻無頭的綠頭鴨屍體,通過監控記錄辨認是一隻雕鸮所為。

麋鹿嬉戲。攝影:白加德
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麋鹿中心原副主任郭耕認為,這兩次雕鸮在麋鹿苑活動捕食的記錄,說明很可能有雕鸮個體在附近定居栖息。

休憩中的麋鹿。攝影:宋苑
位于北京市大興區的北京麋鹿生态實驗中心及周邊濕地有豐美的葦草、泥濘的湖岸,為麋鹿和鳥類栖息繁衍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作為食物鍊頂端的大型猛禽,雕鸮的存在也标志着此處有着較為完整、健康和多樣性的生态系統。麋鹿苑作為城市綠島的生态效應日益凸顯。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徐譚,見習記者王魯婧,視頻素材由北京麋鹿生态實驗中心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