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顧問不就是銷售麼!
- 課程顧問一般學曆背景都很Low!
- 銷售一般都做不久,不如做點穩定的!
- 課程顧問都太功利了,嘴臉可憎!
-句句小李飛刀,刀刀紮心緻命!讓觀望者望而卻步,讓在職者自我懷疑!
身體的束縛很容易擺脫,而認知上的枷鎖卻極易伴随一生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庫裡說過一句拗口、燒腦、但理解後會産生生理性震顫的話"Today, I’m not what I think I am. I’m not what you think I am. I am what I think you think I am"。翻譯過來就是”我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并不取決于“我對自己的認知”,也不取決于“别人對我的認知”,而取決于“我認為别人對我是怎樣的認知”。說白了,你所從事的課程顧問這一崗位到底low不low,并不取決于"你主觀上認為low不low",也不取決于"有多少人真的覺得你很low",而取決于"你認為别人是否認為你很low"!
鄙視鍊
鄙視鍊的根源在于課程顧問崗位的3個特點:入職門檻(主要指學曆)相對較低、人們對銷售屬性的認知偏見(stereotype)以及崗位的不穩定性- Lily留學海歸後入職某大型教育培訓機構,擔任課程顧問一職已有一年。她回憶說:“從考慮是否做課程顧問那一刻起到現在,我經曆了不下十幾次“職業鄙視鍊”,現在都習慣了!一年十幾次,算下來平均每個月都有那麼幾天,真是比大姨媽還準時!”Lily調侃的說。
- 入職前老媽就說:“幹什麼做銷售啊!老媽不想你吃那種苦,遭别人的白眼!”
- 試用期過半男朋友說:“你起得比雞早,睡的比狗晚,幹的活比驢還多!我能不心疼你嗎?”
- 朋友也吐槽我:“我們周末都出去high了,每次問你你都在上班,這工作到底賺多少讓你這麼癡迷啊?!”
- 同事有時也會有意無意的問我:“哎Lily,你出國留學回來這麼好的背景,怎麼做課程顧問啊,你應該去做老師,風光、穩定、賺錢又挺多的,你咋想的啊?”
Lily後面回味的說:“其實他們當時說出這些問題的時候,我都會一笑帶過。不過當業績做的差的時候,這些問題又時不時回蕩在我腦中,我會質疑自己”我到底适合不适合做課程顧問?”
當你對課程顧問崗位的理解是“顧問和錢的關系”,課程顧問的定義是這個樣子的:
- 根據公司規劃和部門目标,完成既定業績
- 通過電話邀約、當面咨詢(或者線上、電話咨詢)的方式完成課程的售賣
- 協同服務、教學等部門完成學生的課消
當你對課程顧問崗位的理解是“專業與成長的關系”,課程顧問定義會變成這個樣子的:
- 通過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和家長建立合理的學習目标
- 通過了解學生和家長的學習上的痛點和需求來匹配适合的課程,制定針對性的學習計劃
- 通過正向的監督和鼓勵來促使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受用終生
如果你看了這兩種對不同定義對比後有了些許思考,恭喜你完成了掙脫”鄙視鍊“的第一步!
教育的的本質是使人更好。本着這樣的理念,教育從業者做所有事情的出發點就必須是“利他”。但人類長期物種進化的結果就是“人都是自私的”(推薦《自私的基因》一書)這種矛盾就一定程度決定了能把教育行業做好并持久本身就是件逆人性的事情。不完全統計,教育培訓行業離職有52%的離職原因是覺得“所在教育機構太功利心,不符合進入行業的初衷”。
正确的教育理念需要被不斷的灌輸到學習者的耳朵裡,傳輸到大腦,形成心智,促使行動,實現目标。學習和健身一樣,要通過持之以恒的刻意練習,才會量變引起質變最終達到學習效果的外顯。而人的的大腦本身又是懶惰的,需要持續的内外力助推才能實現堅持。有了較好的正念傳遞的基本功,在專業完整的咨詢後家長把錢交給課程顧問的那一刹那,顧問通過教育的正念加速幫家長實現了八個心理階段的變化:觀察-興趣-聯想-欲望-評估-信心-行動-感受。
消費者在課程産品面前完多數是無助的,需要專業的顧問來介紹産品能解決孩子什麼樣的問題,達到什麼樣的效果。中國的教育市場化導緻了培訓市場上的産品同質化與多樣性并存的現象。同質化在于教育行業的産品壁壘比較低,A機構推出了一個新的産品,第二天B機構就可以以較低的代價複制。多樣性在于細分市場、課程種類、課程班型等越來越多,一個機構會出現很多種課程産品。比如某早教推出了30種課程:感統類,親子類,全腦類,社交類,藝術類等等等,搭配組合有上百種之多。課程顧問如果不夠專業,是無法講清楚裡面的邏輯關系的。
消費者也許無法快速讀懂産品,但可以快速讀懂課程顧問。詳細的咨詢和貨比三家之後,家長有足夠的自我感知能力去選出最合适的顧問。不專業的、經驗不足的、功利心重的、推薦的課程産品無法滿足家長和學生需求的都會被家長排除list之外,而很有可能當事人不自知原因。所以,消費者在做決定準備掏錢的那一刹那,對于産品選擇也許是非理性的,但對于“他覺得你無法幫到他而不選你”這一點一定是理性的。
GET了這兩項終極技能,你還會覺得課程顧問很Low嗎?
學曆高低和教育培訓行業薪資正相關,但學曆高低和課程顧問崗位的薪資并非一定正相關
教育培訓行業對于學曆的要求在所有行業裡屬于中上水平。因為教育屬性對于人的綜合素質品質、知識儲備以及視野格局等要求都會較高。以出國語言培訓行業舉例,有些機構對于老師的崗位的要求标配是世界TOP前100名校畢業,底薪和課時費自然很高。在上海,有世界名校背景的老師起薪一般可以達到12K以上,授課老師背景确實大概率決定了機構師資的公信度、語言應用能力以及背景給學生所帶來的直接經驗。但無論是考培機構裡的教學崗位(主要以課時結算)還是服務班主任(主要以服務學生數結算),理論薪資都是有上限瓶頸的(飽和度)。到達了飽和度,學曆再高能力再強也無法突破。(劃重點了!!!)隻有課程顧問是可以通過自己的線性時間積累、學生資源的複利效應和轉介紹的裂變,來實現自己的業績的不斷突破。同樣是上海的課程顧問,很多能夠做到平均月薪10-12K,某些機構可以達到平均月薪50K。 可見,學曆決定了下限,能力決定了上限。
穩定,應該是穩定的“成長”,而非穩定的“一成不變”
職場中,很多時候因為“沉默成本”的原因,大部分人是懼怕換崗位、換公司、換行業的。這種心理導緻了大部分會追求績效穩定,低流動率和低挑戰性的工作,從而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圈裡。課程顧問是一個淘汰率非常高的職業,某線上培訓機構的新顧問平均淘汰周期甚至會到3個月,公司的HRBP說到:“大浪淘沙,這一年公司裡顧問換了一波又一波,留下來的,都是這殘酷的自然界适者生存後留下的“剩者””。課程顧問職位往往需要一年半到兩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把自己做到薪資比較理想且穩定的狀态,所以就需要顧問們的能力不斷的進化來适應市場和公司的業績要求。
TOP研習社曾采訪過不同教育培訓機構約30位課程顧問銷冠同樣一個問題:用一個詞來形容工作給你最大的收獲?出現較多的詞是:了解人性、抗壓、結果擔當、終身成就感、成長。 一位已經晉升校區校長的小夥伴說:“相互賦能!”
當你成為行業TOP的之後,回頭看看所謂的“鄙視鍊”,發現它早已不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