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天下分崩離析,小國林立,彼此之間為了搶奪地盤人口,展開了長達數百年的征伐混戰,被孟子稱之為“春秋無義戰”。無休止的戰争,成為春秋時期事關每個國家生死存亡的必修課。連綿的戰争,既給天下黎民帶來深重苦難,也催生出了一大批彪炳青史的軍事人才。吳國名将孫武,就是其中之一。
孫武出生于春秋時期的世族大家,遠祖可追溯到周武王分封的陳國國君胡公。此後陳國滅亡,孫武的先祖投奔齊國,曆任高官顯宦。到孫武這一代時,齊國内亂,孫武為了避禍,流落到南方的吳國,他避世隐居,潛心鑽研兵法,成了身懷絕學的世外高人。
《史記》記載,當時吳國與其他鄰國連年用兵,吳王阖闾急于尋求軍事人才,在名臣伍子胥推薦下,孫武得以見到吳王阖闾,孫武把他嘔心瀝血所著的《孫子兵法》十三篇獻上,吳王阖闾大加贊賞,“于是阖闾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将”。孫子從此帶領吳國軍隊征戰沙場,“西破強楚,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奇詭的是,孫武這樣一個名震天下的名将,其晚年結局卻成了一個不解之謎。《唐李問對》說他最終“脫然高隐,不知所往”,《漢書》則記載“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于前”,認為他被冤殺,兩種說法都是孤證,可信度都不足。
不論孫武的結局如何,他的軍事才能為舉世公認,《孫子兵法》十三篇,被視為古代戰争史上軍事論著的巅峰之作,廣受推崇。《孫子兵法》中,既從戰略層面對戰争的意義、作用、性質進行高屋建瓴的總結闡述,又有戰術層面具體的行軍布陣、克敵制勝的各種基本原則與技巧,巨細靡遺,内容極為豐富,成為古代武将的必讀之書。
然而,細看《孫子兵法》十三篇,可以發現一個問題。十三篇中,包括第一始計篇,第二作戰篇,第三謀攻篇,第四軍形篇, 第五兵勢篇, 第六虛實篇, 第七軍争篇,第八九變篇,第九行軍篇, 第十地形篇, 十一九地篇,十二火攻篇,十三用間篇。
其中,火攻被作為一個篇章獨立論述。但離奇的是,作為與火攻同等重要的水攻,無論應用頻率、實戰效力都比火攻有過之無不及,是古代兵法中的重要大類,但《孫子兵法》中卻沒有設立“水攻篇”,有關以水攻敵的戰術應用,隻是零星散見于其他章節中,鳳毛麟角難得一見。為什麼孫武不單獨設立“水攻篇”?
原來,背後有個令人心酸的原因。春秋時期,水攻已經被大規模廣泛運用到戰争中,引水灌城、築堤截河淹敵等等,成為常見的克敵制勝手段。但是,在古代極為落後的水利科技水平之下,任何人為改變河流走勢流向、想駕馭充沛着洪荒之力的河流的舉動,常常會引發不堪設想的嚴重後果,造成大規模的傷亡和财産損失,一座繁華富庶、人煙密集的城市,頃刻之間就會在洪濤洶湧之下化為烏有,千萬黎民百姓成為最大的受害者,令人心酸不已。
正如《史記》中所描述的那樣,“決荥口,魏無大梁,決白馬之口,魏無外黃、濟陽”,“攻晉陽,引汾水灌其城,城中懸釜而炊,易子而食”。孫武在春秋亂世征戰多年,對水攻帶來的嚴重後果和對黎民的巨大傷害必定了然于胸。這種玉石俱焚、違背人性的攻伐手段所具有的破壞力和危害,遠遠超過任何一種其他攻伐手段,與孫武的以武止戈、以戰止戰的出發點大相徑庭,從而促使他有意忽略以水攻敵之策,《孫子兵法》中沒有“水攻篇”,也就成為順理成章之事了。
參考史料:《史記》《孫子兵法》《論春秋戰國時期的水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