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的區别和聯系
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的區别和聯系
更新时间:2024-05-02 08:18:03

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的區别和聯系(何為教學方法教學模式)1

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師生在共同活動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師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生學的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的統一。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以語言文字為傳遞媒介的教學方法,是以傳遞知識為主的基本方法,比如,講授法、談話法、讀書指導法、練習法、檢查法。教師的活動在這類活動中的主導地位比較突出。

第二層次,以實物為媒介的方法,是培養實際技能、操作能力的基本方法,比如,演示法、實驗法、參觀法、實習作業法、課堂讨論法等。這類方法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教師的活動是圍繞學生的活動進行的。

第三層的教學方法是新的綜合的方法,有些方法是将第一、第二層級某些具體方法重新組合。這一層級的教學方法是廣義的更高水平的教學方法。突出特點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尤其是自學能力為主旨。教師的作用在于組織安排,調控教學過程。

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标和内容,而圍繞某一主題形成的比較穩定且簡明的教學結構理論框架,及其具體可操作的教學活動方式。

教學模式基本特點:

  1. 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
  2. 需要完成規定的教學目标和内容;
  3. 相對穩定的教學活動序列及其方法策略。

美國學者喬伊斯和韋爾把衆多教學模式歸納為四種基本類型:

  • 第一類是信息加工教學模式。
  • 第二類是個性教學模式。
  • 第三類是合作教學模式。
  • 第四類是行為控制教學模式。

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學條件下,為達到不同的教學結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體的總和。是為達成教學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比較靈活的教學行為,它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依據教學的計劃、學生的身心特點對教學原則、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一種變通性地應用。

教學策略基本特征:綜合性、可操作性、靈活性。

按照信息加工的控制點來劃分,可以分為替代性、生成性和指導性三種。

替代性教學策略,是指教師選擇特定的教學内容,并将其組織安排好,然後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其傳授給學生。在此過程中,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教師,而學生沒有主動性。

生成性教學策略,是指鼓勵學生自主的形成教學目标、确定教學内容,并對其進行組織、理解、強化和遷移。并在教學中構建自己特有的教學意義。

指導性教學策略,為了發揮前兩種教學策略的優勢并彌補其不足而提出此策略,其程序可概括為以下四大環節:

環節一:引導注意,明确意義,增強興趣

(1)引導注意,是讓學生在身體、情緒等方面保持對接受新信息的警覺和興奮狀态。

(2)明确意義,必須是理論結合實際地使學生感到所學課題的生動、具體、有用,而不是抽象地空談教學目的或機械呆闆地把目标告訴學生。

(3)增強興趣,是非認知心理因素的高級形式。此環節是教學結構中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動機的一種機制,應當作為重要的教學原則來應用。它是達到高效率教學的“基石”。

環節二:刺激回憶,合理呈現,優化編碼

(1)刺激回憶,是指教師通過提問、演示、讨論、檢查等手段幫助學生回憶與當前學習課題有關的舊知能。

(2)合理呈現,是指教師精心組織教學内容,正确安排新信息呈現的科學邏輯順序和心理邏輯順序。

(3)優化編碼,是指教師幫助學生将初步接受的新信息有效地貯存到長時記憶中。從短時記憶到長時記憶這一信息加工方式稱之為編碼。不同類型的信息需要不同的加工策略和方式。

環節三:嘗試體驗、評價反饋,掌握結構

(1)嘗試體驗,是指學生通過親身活動來學習事物,促使自己與信息發生相互作用并産生心智和身體反應的過程。

(2)評價反饋,傳遞某種反饋信息,讓學生知道在嘗試練習中所表現的行為正确與否或正确的程度如何,離預期的目标還有多少距離,為後繼學習提供調控參照系。

(3)掌握結構,根據學生的實際,為每一課時的教學設計一個合理的結構,做到重點突出、聯系緊密、前呼後應(有時甚至跨章節呼應)、條理分明。學生在學習每一項知識的同時,應不斷注意前後知識的相互聯系,最後能較系統地理解學科的完整結構。

環節四:重複訓練,強化保持,遷移創造

重複訓練,将新知識的應用轉變為自動化操作,形成習慣。進而,重複->強化->保持->遷移、創造。

彼此的區别和聯系

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都是教學原則、教學規律的具體化,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教學模式包含教學策略,規定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相互之間既有聯系,也有一定的區别。

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依據一定的邏輯線索指向于整個教學過程,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教學策略其本身是靈活多樣的,結構性顯得不足,往往指向于單個的或局部的教學行為。教學模式一旦形成就比較穩定,而教學策略則較靈活,具有一定的變性,可随着教學進程的變化及時調整、變動,比教學模式更詳細、更具體,但受教學模式的制約。二者是不同層次上的概念。相比教學策略,教學模式屬于較高層次。

常用的教學策略有:情境-陶冶教學、示範-模仿教學、啟發式教學策略、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學習策略、協作學習策略等。

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師生互動的方式和措施,最為具體,最具可操作性,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教學策略的具體化。但是教學方法是在教學原則的指導下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其形成和運用受到教學策略的影響。

教學策略從層次上高于教學方法,教學策略不僅表現為教學的程序,而且包含對教學過程的元認知自我監控和自我調整,在外延上要廣于教學方法。

我國常用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

2.談話法

3.讨論法

4.演示法

5.練習法

6.實驗法

7.強化法

總之,三者之間的關系,從理論向實踐轉化的階段或順序看,是從教學理論到教學模式,再到教學策略,再到教學方法,再到教學實踐。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