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民俗
/
清明為何按農曆
清明為何按農曆
更新时间:2025-11-24 04:58:08

不問不知道,原來有人認為清明節是按照陰曆過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認知,有的人說,因為它是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端午,中秋,都是陰曆節日,為什麼清明不一樣?

清明節延續了幾千年,而陽曆(公曆)又是近代才傳入中國,古人用的不是陰曆嗎?

其實,這是因為人們進入知識誤區。

古人使用農曆,但農曆不等于陰曆。

01

認識曆法

中國古代的曆法,其實叫做陰陽合曆。

陰曆,叫做太陰曆,古人是根據月盈月缺制定了陰曆,即月亮運行規律。

陽曆,叫做太陽曆,古人也根據日照長短、四季循環而制定了陽曆,即太陽運行規律。

二十四節氣,就是古人依據太陽運行規律劃分制定,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産生的影響,屬太陽曆範疇。

古代官府為了百姓能夠指導農事和生産,将二十四節氣納入古代曆法。

所以,中國古代曆法是以陰曆為基礎,融合陽曆的成分,形成陰陽合曆,又叫作農曆。

02

節日節令

現在的清明,既是自然節令,又是傳統節日。

按照發展曆程來看,先有清明這個節令,是古人春耕春種的節點。

清明節前生又叫作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曆史人物介子推,而禁火吃冷食,追思哀悼。

又因為古代的寒食節與清明的時間相近,久而久之,兩者合二為一,形成清明節。

作為節令之時,我們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的習俗。

作為節日,它包含自然和人文兩大文化内涵。

所以,清明節才有踏青春遊,掃墓祭祖等文化習俗。

清明為何按農曆(為什麼是按陽曆過的)1

現在我們使用的陽曆是按照太陽運行規律來計算的,二十四節氣也是。

因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節氣和寒食節逐漸融合,現在為同一天,即清明節。

所以,雖然清明節是傳統節日,卻是按照現在的陽曆過的。

景明風清,春日踏青

細雨霏霏,哀思遙寄

清明|春日踏青好去處

木蘭草原景區

清明為何按農曆(為什麼是按陽曆過的)2

木蘭花鄉景區

清明為何按農曆(為什麼是按陽曆過的)3

武漢花博彙景區

清明為何按農曆(為什麼是按陽曆過的)4

金卉莊園

清明為何按農曆(為什麼是按陽曆過的)5

紫薇都市田園

清明為何按農曆(為什麼是按陽曆過的)6

龜峰山

清明為何按農曆(為什麼是按陽曆過的)7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六一官宣文案短句
六一官宣文案短句
六一官宣文案短句?六一官宣文案短句(1)童年,樂了笑聲躍天,傷了哭給世界看;童年,許下無數諾言,說長大一一實現;童年,一起隐瞞犯下的錯,一起承擔闖下的禍;我愛我童年!,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六一官宣文案短句?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六一...
2025-11-24
重陽節的來曆是什麼
重陽節的來曆是什麼
重陽節的來曆是什麼?重陽節的來曆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
2025-11-24
一諾千金的含義和故事
一諾千金的含義和故事
一諾千金的含義和故事?信任是一團亂糟糟的絲線,如果不捋順,始終都是疙瘩,有疙瘩就有矛盾,片刻的安然是假象,如果偶然碰觸,一觸即發,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一諾千金的含義和故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一諾千金的含義和故事信任是一團亂糟糟的...
2025-11-24
魔獸世界騎士和戰士幻化
魔獸世界騎士和戰士幻化
本文來源NGA聖光廣場,本文作者:eturner點擊文章底部了解更多進入原文參與讨論。注:中文翻譯出處是台服,如國服翻譯不同請告知,謝謝。不是每個套裝都有放圖是因為現在你打開收藏->外觀->套裝就可以看到了,這裡隻放一些個人覺得有特色的設定...
2025-11-24
雲南最多的少數民族人口
雲南最多的少數民族人口
雲南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名族和人口最少的名族,雲南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名族是彜族,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是獨龍族。彜族,是一個躺在雄鷹背上烤太陽的民族,彜族,是一個和平與愛大地的民族,彜族,是一個熱情好客,淳樸善良的民族,彜人敬畏天地萬物,擁有容...
2025-11-24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