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有一個人叫苟杳,因為家鄉遭災,隻剩下孤零零的一個人,幸得呂洞賓收留,才有了容身之地。
某天呂洞賓家裡來了一位林姓客人,偶然間他看到了正在讀書的苟杳,覺得這人不但好學上進,長的還一表人才,就想把女兒嫁給苟杳。
于是就想讓呂洞賓說和這事,可呂洞賓擔心苟杳會沉醉于溫柔鄉,從此無心讀書會耽誤了前途,就想要婉言謝絕此事。
後來呂洞賓還是和苟杳說了這事,讓人沒想到的是,苟杳早聽聞那林家小娘子美貌動人,就非林家這個女娃兒不娶。
呂洞賓心知這是攔不住了,就告訴苟杳和林家小姐成婚可以,不過婚禮後新娘子要先陪我三天。
苟杳一聽怒火蹭蹭的漲,奈何人窮志短,馬瘦毛長,自己都養不活自己,哪有錢去結婚,最終迫不得已還是答應了。
時間轉眼間就到了苟杳大婚的日子,呂洞賓是出錢出力喜氣洋洋,跑前跑後張羅一切,而苟杳卻是沒臉見人,隻好自己躲在一邊。
晚上呂洞賓替苟杳進了洞房,見新娘子頭蓋紅紗坐在床沿上,也沒去掀新娘紅蓋頭,也不說話,就坐在燈下看書。
新娘等了半夜,也不見夫君上床休息,隻好自己和衣睡了。天剛亮新娘就醒了,夫君卻沒了影蹤,一連三夜都這樣,可是愁苦壞了新娘。
再說苟杳極其煎熬的挺過了三天,天亮之後就急忙跑去見新娘,正準備敲門進去,就隐約聽見新娘似是哭着呢。
于是直接推開了門就進去了,就聽見新娘質問道:“郎君因何一連三夜都不同床而眠,隻對燈讀書,天黑才來,天明已去?”
這一問直接讓苟杳怔住了,新娘子擡頭一看卻是吓住了,不知這誰,怎麼不敲門就進來,隻想着把他趕出去。
無論苟杳怎麼解釋,新娘子就是不信,直接就被趕了出去,隻好急忙去喊呂洞賓過來,這才讓新娘子相信,苟杳才是自己的夫君。
天剛黑苟杳和新娘就回了房間,兩個人說起了悄悄話,為了不讓新娘心裡不舒服,就解釋起來這個事。
洞賓哥哥是怕我過于貪歡,從而荒廢了學習,想用這樣的方法,來激勵我繼續好學上進,将來可以金榜題名出人頭地。
林小姐聽了苟杳的話後,解開了心中的不舒服,心裡對于呂洞賓,也從被騙的憤怒變成了深深的敬意。
呂洞賓對夫妻兩人有如此大恩,兩人便約定,等将來有出息了,呂兄但有所求,力所能及,必然應允。
接着他們又從人生哲學,聊到了人生理想,兩個人心中都很是歡喜,夜已很深,水到渠成…
幾年後苟杳想要進京趕考,呂洞賓也支持苟杳,而苟杳憑着一身才學,果然是金榜題名當上了大官。
苟杳回到呂家來接林小姐那天,與呂洞賓一家,共聚一堂,聊至深夜才去休息,第二天落淚離别,帶着不舍乘馬車赴任而去。
八年之間兩家也隻有幾封書信往來,不知怎的有些生分了,要不是呂家失火了,家産被一把大火都燒成了灰燼。
呂洞賓和妻小,隻能在殘磚破瓦搭的茅屋裡住,日子過得很困難,呂洞賓隻好去尋求苟杳的幫助。
一路上經曆了很多苦難,終于到了苟杳府上,苟杳對呂家遭遇很同情,熱情的接待了他,可就是不提要幫忙的事,呂洞賓一連住了幾個月,一點銀子也沒拿到。
呂洞賓再也待不住了,畢竟家裡還有妻兒老小,不禁感慨:“人情如紙,轉臉已變,滔滔然天下盡如是也!”氣惱之下,不辭而别。
到了家鄉離老遠就發現,自家破茅屋沒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瓦房。一時間思緒很亂,自己遠走他鄉,孩子還小妻子柔弱,怎麼可能有能力蓋新瓦房。
來不及多想,就已到了近處,看見門上的白紙,吓得趕緊往裡跑,不知家裡誰死了。一進院子,就看見院裡有口棺材,妻子正披麻戴孝,在嚎陶大哭。
呂洞賓一時之間有些接受不了,後悔不應該遠走他鄉,不但沒得到幫助,反倒是落得如今這般,就連忙問妻子是誰死了。
哪知妻子尖叫了一聲,像是看見了鬼,被吓得不輕,連自己也被叫聲吓了一跳,一時間怔在原地。
緊接着就聽妻子高聲喊問,你究竟是人還是鬼,呂洞賓雖然有些不明所以,可是見妻子神情惶恐,還是回了句我當然是人啊。
妻子仔細看了半天,又狠掐了自己一記,感覺到很痛,才知道不是做夢,夫君真的沒死,是人而不是鬼。
當呂洞賓問起這新房子的事,妻子告訴他在他離家沒多久,就來了一群人,說是要給這家人蓋新瓦房,蓋完房子就走了。
呂洞賓又問了棺材是什麼情況,妻子說在他回來的前一天,來了一群人,二話不說就把一口棺材放進了院裡,說是呂洞賓在苟杳家病死了。
妻子驚聞噩耗,隻感覺頭重腳輕天旋地轉的,過了好一會才緩過來,一時間淚如雨下,今正哭着呢,不成想呂洞賓竟然回來了。
呂洞賓一下子就明白了,這都是苟杳故意的,就是為了當初他大婚的事情,如今他也照原樣給自己來了一下。
想明白了前因後果,心裡倒也好受了很多,看到院裡的棺材,終究是不吉利,于是他找了一把利斧,準備把棺材劈了,去去晦氣。
手起斧落隻聽“咔嚓”一聲,棺材應聲而開,誰成想竟是一棺材金銀财寶,最上面是一封書信,寫着洞賓兄親啟杳弟拜上。
呂洞賓打開了書信,隻見信上寫着,:“苟杳不是負心郎,路送金銀家蓋房。你讓我妻守空房,我讓你妻哭斷腸。”
呂洞賓此時才大徹大悟,苦笑一聲:“賢弟,你這一幫,可幫得我好苦啊!”
從這以後呂苟兩家更加親熱,也就流傳出了那句,“苟杳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傳來傳去竟傳成了“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此典故進行了一定的改編,歡迎大家踴躍評論,如果喜歡可以點個贊關注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