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網絡一度流傳現代漢語都是來自日本,中國都是抄日本等諸如此類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駭人聽聞言論,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網傳所謂現代漢語詞彙來自日本,大部分都是中國出口轉内銷,由于清末民初的動亂,反而被日本反向輸入回來,而一些對近代史一知半解的史盲就開始變相誇張虛構出現代漢語詞彙來自日本創造等匪夷所思的言論,好誤導一些不關心事實真相的普羅大衆。
這裡我先列舉幾個廣為流傳的所謂來自日本的名詞如“警察”、“經濟”、“民主”“自由”“科學”“社會”“封建”“法律”“服務”“哲學”“共和”“商業”“革命”“文化”“化學”等等…其實這些名詞在中國文獻經典中早已有之,且普遍使用,而近代運用也是從清朝開始的,并不是日本。
以免被控胡扯這裡給大家找幾篇文獻給大家看看:
如“警察”《冊府元龜》卷198的數據:“(吳)赤烏三年(公元240年)正月诏曰:‘而吏民不良,侵奪民時,以緻饑困。自今以來,督軍郡守其警察非法,當農桑時以役事擾民者,舉正以聞。’”三國時期的吳國已使用“警察”一詞。
《漢書》中有“密令警察,不欲宣露也”的記載。當代學者多承此說,認為漢代已有“警察”一職。
《金史·百官志》“諸京警巡院使一員,正六品,掌平理獄訟,警察别部”的記載,認為“警察二字,始見《金志》打破“警察”一詞來自日本的謠言。
“司法”:《天官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不同。《星經》又曰‘六曰司法’。
“民主”:《文選·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初始。”蔡邕注:“民主,天子也。”《資治通鑒·晉惠帝太安二年》:“昌遂據江夏,造妖言雲:‘當有聖人出為民主’。”這裡可以看出“民主”一詞最早來源。”
“科學”:馮天瑜在書中說,以他所見,“科學”作為一名詞,早在唐代就有。唐昭宗光化年間,詩人羅衮的《倉部柏郎中墓志銘》開篇寫道:“近代科學之家,有柏氏倉部府君諱宗回。
南宋陳亮在《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中說:“自科學之興,世之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
日本近代哲學家西周具有較深厚的漢文基礎,知曉古典漢字詞“科學”的“分科之學”含義。他又是最早系統接受并譯介西方哲學的日本學者,受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孔德關于知識應當分六類的觀點影響,提出“大凡學問,皆有學域之分”,并以“一科一學”意譯Science,這裡強調的是“分科之學”,仍沒有脫離漢語“科學”的含義。
所以“科學”實則是一個中國古典詞,唐宋時期傳入日本,19世紀末,日本用“科學”翻譯西方的Science一詞,到20世紀初,這一翻譯又被引進中國。“科學”一詞經曆了一個“出口轉内銷”的過程。
“經濟”:例如《晉書·殷浩傳》:足下沉識淹長,思綜通練,起而明之,足以經濟。
“自由”:晉袁宏《後漢紀·靈帝紀中》:“今方權宦群居,同惡如市,上不自由,政出左右。”《北史·爾朱世隆傳》:“既總朝政,生殺自由,公行淫泆,信任群小,随情與奪。”唐劉商《胡笳十八拍》之七:“寸步東西豈自由,偷生乞死非情願。”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鞏仙》:“野人之性,視宮殿如籓籠,不如秀才家得自由也。”
“革命”:《周易·革卦·彖傳》:“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例如商湯推翻夏朝被稱為“湯武革命”。
“社會”:如宋吳自牧《夢梁錄.卷二.三月》載:“諸軍寨及殿司衙奉侍香火者,皆安排社會,結縛台閣,迎列于道,觀睹者紛紛。”明《白兔記》第三出:“今年社會,可勝似上年麼?
“商業”:《醒世姻緣》:以客為道、以商為貴、以農為本,今時之日天下以商業為尊。”
“共和”:《史記·周本紀》:“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張守節正義引韋昭曰:“彘之亂,公卿相與和而修政事,号曰共和也。”宋歐陽修《明正統論》:“昔周厲王之亂,天下無君,周公、邵公共行其政十四年,而後宣王立,是周之統嘗絕十四年而複續。然為周史者,紀周、召之年謂之共和,而太史公亦列之于《年表》。”
“政治”:《尚書·畢命》有“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周禮·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
“封建”:《詩·商頌·殷武》:“命于下國,封建厥福。”毛傳:“封,大也。”鄭玄箋:“則命之于小國,以為天子,大立其福。謂命湯使由七十裡王天下也。”
“文化”:西漢《說苑·指武》“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
“化學”:1970年,日本學者坂出祥伸指出“化學”首見于上海墨海書館出版的雜志《六合叢談》(1857年-1858年)。1981年,中國第一篇探讨“化學”譯名來曆的論文發表。潘吉星和袁翰青先後指出:“化學”一詞首出于韋廉臣所着的《格物探源》,随後沈國威據王韬日記推斷出:“化學”最早出處源自來華傳教士戴德生。日記記載:“十有四日,丁未,是晨郁泰峰來,同詣各園遊玩,戴君特出奇器,盛水于杯,交相注,曷頓複變色,名曰化學,想系磺強水所制。”這是“化學”的最早首創。
“機關”:漢王充《論衡·儒增》:“夫刻木為鸢以象鸢形,安能飛而不集乎?既能飛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審有機關,一飛遂翔,不可複下,則當言遂飛,不當言三日。
上面所述都一一列舉,其他多如此類的所謂日本來的詞彙在中國文獻典藏中都能找到出處,這裡就不一一贅述。”
随後本人翻閱大量近代史料并沒有所謂漢語字詞來自日本的說法,但是有關近代西學東傳,日本明治維新後有過大量翻譯西方科學著作和工業革命後産物的學術名詞的數據,但是當時日本識字率低下,大部分日本人掌握的漢字詞有限,同時對很多漢字詞也無法理解,也不知如何組織運用,但是當時日本人渴望獲得更多西學知識的迫切來改變日本現狀,有日本學者主張從中國獲得的古典文學著作下手,引經據典利用古典文學詞彙,加以利用,讓它重新煥發生命力,換句現代話說日本行為屬于二創。
那同時期的中國清朝有引進西學進行翻譯嗎?當然有而且不少,譬如著名的洋務運動,除此之外還有京師同文館、京師大學堂編譯館、上海廣方言館、江南制造局翻譯館、上海的南洋公學、湖北官書局、北洋官書局等。據統計,僅江南制造局及翻譯館從1855年(鹹豐三年)到1911年(宣統三年)近60年間,共有468部西方科學著作被譯成中文出版。其中總論及雜著44部,天文氣象12部,數學164部,理化98部,博物92部,地理58部;所譯之書内容廣泛,包括算學測量、汽機、化學、地質地理、天文、航海、博物、醫、工藝、造船及水陸兵法等共180種。今天常用的很多科學名詞,都是江南制造局及翻譯館最初定下來的。
日本目白大學陳力衛教授也證實:“當時日本外務省官員柳原前光曾将江南制造局所譯的書籍十數種購回日本,用作教科書和同類學科書籍翻譯時的參考。”“據調查僅19世紀出版的漢譯西書就有155種被日本人翻刻利用,通過加注釋、加日文翻譯解釋等程序後,其中的‘漢語’詞便也随之直接地借用到日語裡去了。”
事實完全可以證明,許多所謂的“日語外來詞”,都是“出口轉内銷”的“中國産品”。即使沒有這些所謂日語外來詞,中國人照樣可以翻譯西方科學文獻,中國人照樣可以進行正常交流,照樣可以做實驗報告博士論文。
其實更早從明代徐光啟和李之藻這類學者就開始翻譯西學了,1604年春,徐光啟到北京,還未參加禮部的會試,就去拜訪利瑪窦,明确提出要翻譯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1604至1607這三年間,徐光啟和利瑪窦幾乎天天見面,雙方的讨論除了天主教義外,其他的就是西方的科學技術發展情況,内容涉及數學、水利、天文、曆法、火器等,隻要利瑪窦能傳授的,而徐光啟認為有實用價值的,他都有興趣學習。
1607年春,徐光啟和利瑪窦共同譯完了《幾何原本》前6卷。《幾何原本》前6卷出版以後,便成為中國近400年來唯一的定本。
1608年,以《幾何原本》為基礎,利瑪窦口譯,徐光啟筆錄,合譯了《測量法義》。徐光啟認為,測量之法,擴充其原理就可以用于制水治田,不僅是方便,而且是當務之急。這體現了徐光啟重視自然科學、重視數學理論,重視數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1611年,為了推動修曆,徐光啟在意大利傳教士熊三拔的協助下,先後撰寫了《平渾圖說》《日晷圖說》和《夜晷圖說》三部著作,1612年完成《泰西水法》對中國水利工程有了重大貢獻,而如今我們數學中常用的名詞如“幾何”、“測量”、點、線、面、直角、菱形、四邊形、正方形、平行線、相似、外切等都由徐光啟創造而來,一直被沿用下來。”
品客評論:對于文化,對于文字來說,我們不能用狹隘的角度看待。特别是有着上下五千年曆史的中華文化來說更甚,它不僅影響了整個亞洲,甚至整個世界,這就像美式文化對于我們文化的影響一樣。即便說之前我們的光輝曆史文化影響巨大,但為什麼别人拿去發揚光大,然後反哺我們,我們要用狹隘的心理和惡語相向,這樣并不是一個大國所展現的格局,大家覺得對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