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探長(共1850字,閱讀約4分鐘)
說到名字,家有孩子的父母應該深有體會:
孩子一出生,起名字就是一個需要全家出動的大事件了,老一輩總是會說,名字要和什麼生辰八字、五行相結合,搞得很多家長幾天得研究上百個字,給孩子起一個名字,都快成“五行專家”了。
然而,費了半天勁,好不容易給孩子取了一個好聽又滿分的名字,可是重名的尴尬又來了,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哪。
重名讓人眼花缭亂
家有學生的家長應該有所了解,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同學們很多名字除了姓不同,名字幾乎一樣。比如我家孩子剛上一年紀,班裡不管男孩兒女孩兒,叫子軒的非常多,有“李子軒”“劉梓萱”“王梓軒”,搞得家長都分不清同學誰是誰了。
而且我表姐也表示,她家孩子班裡,叫子涵的好幾個,幸虧當時沒有聽婆婆起“紫涵”,要不然同音的名字,孩子都不知道老師叫的哪個。
★“梓涵”熱潮已經退去,新一批“爛大街”名字來襲
而很多年輕的家長或者備孕中的準爸爸準媽媽,洞察力非常強,很快便發現了這一重名的問題,于是放棄了“梓涵”,另尋他路。
為了讓孩子或者二胎的名字與衆不同,他們絞盡腦汁地想出了一種新的取名方式,然而,又一批“爛大街”的名字出現了。
孩子是父母愛的結晶,是家庭幸福的象征,于是,名字當然也要包含父母的愛了。
将“父姓” “母姓”組合在一起,便誕生了一個有意義又好記的名字。比如“張揚”、“劉王”、“李陳”,看起來就是父姓加母姓,但讀起來确實怪怪的,沒有意境沒有詩意,像是硬組合拼湊在一起的,毫無美感。
“父姓” “母姓”依然會有諧音梗
而且兩個姓氏組合在一起,很容易就有諧音的尴尬了,“賈于”(甲魚)、“朱王”(豬王),這樣的諧音,大概率會讓孩子遭到同學們的嘲笑的。避免讓孩子成為同學們的笑話,留下童年的陰影,父母一定要三思而後行啊。
重名依舊存在
自己覺得“父姓” “母姓”的姓氏不會有重名的情況,但是,百家姓可是源遠流長的,常見姓名的比例還是不低的。
李姓可是我國的一大姓氏,分布廣泛,在漢族人口中所占比例約為7.94%。
王姓也是分布在全國各地的一大姓氏,在漢族人口中所占比例約為7.65%。
從這樣一組數據中不難發現,“父姓” “母姓”相結合的方式,還是會有一定重名概率的,而且網上也出現了一個不完全統計,包含父母雙姓的人數還是很龐大的,比如“李楊”所占人數就達到了5300多人,“王李”所占人數就達到了2900多人。
所以,父母們如果不想讓孩子有重名的情況,那麼還要繼續研究起名字,起名的道路真的是“漫長而深遠”呀。
★父母在起名字時,有哪些方式可以借鑒呢?
►古詩詞
《詩經》是一部富有感情,内容豐富,言簡意赅的詩歌總集,不僅内容詩情畫意,其中精煉的字眼也是充滿了意境的,家長們可以從中挑選一些喜歡的字,組合在一起。
還有一些其他的古詩詞,都是古人們留下的文化财富,其中的字眼也經過了千萬次推敲才能夠被流傳下來。家長們也可以借鑒起來,不僅能夠讓孩子的名字朗朗上口,也能夠讓孩子擁有一股文化的氣息。
例如“靜姝”,“緻遠”、“清揚”、“婉玉”“思齊”等等,都是取名的參考,家長可以誦讀一下《詩經》,尋找靈感。
►有意義的字眼
父母孕育孩子實屬不易,在孕期或者分娩時,往往有一些令家長們印象深刻的事情,那麼這些事情就可以用一個字或詞來表示,作為紀念留在孩子的名字裡,讓他們也能夠感受到父母當時的心境。
例如,分娩當天迎來了初雪,可以取雪霏;
孕期,孩子一聽到音樂就會手舞足蹈,那麼家長也可以取漫音,記錄下孩子成長的點滴和幸福的瞬間。
這樣對孩子有意義的名字,既好聽也好記,當孩子向别人介紹自己的時候,也有一段充滿愛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能夠給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父母的期盼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父母愛的延續,所以,父母可以将對孩子的期盼濃縮在名字當中,讓孩子帶着父母的祝福,一路前行。
但是,父母此時要注意,孩子的名字不宜過大,例如“王者”“鵬飛”“皇”等字眼,盡量避開。因為名字如果太大,父母的期望過高,那麼孩子可能很難駕馭,而且很容易在無形中給孩子過大的壓力。
當孩子介紹自己名字的時候,總是在一遍遍提醒自己不能辜負父母的希望,反而會讓孩子負重前行,對孩子的發展帶來一定的阻礙。
辣媽語錄:
給孩子起名字,是很多準爸爸準媽媽在孕期就開始着手準備的事情了,因為一個好聽好記有意義的名字,是可以給孩子加一個印象分的,而且也能對孩子起到鼓勵的作用。
讓孩子有一個引以為傲的名字,也能夠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希望父母們可以用心對待,能夠取一個全家滿意的名字。
家長們,你給孩子起的名字,重名率高嗎?
(圖片源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