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圖文
/
茶字的字形特點是什麼
茶字的字形特點是什麼
更新时间:2024-04-29 09:42:23

作者:浙農大茶學系 龔淑英 金華縣湯溪中學 李仲先

中國是茶的祖國,中國人民最早發明飲茶、種茶和制茶。如今,茶已成為世界上最廣泛的飲料之一。世界各種文字中的“茶”字,均從我國古代對外貿易港口所在地的廣東、福建等地的方言音譯轉變而來。但是,中文的“茶”字,其起源和沿革至今未有較确切的定論,這不但是我國茶葉史上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是世界各國學者所關心和争論的問題。因此,本文試圖從我國古代的有關資料,對茶字的起源作一初步探讨。

茶字的字形特點是什麼(字的字源學考證)1

一、過去對“茶”字起源的誤解

在人們尚未發現茶樹并利用茶葉作飲料的時候,當然沒有茶,也沒有關于茶的記載,所以“六經無茶字”,過去早已有這種說法。但在六經的《詩經》《春秋》等書中卻有後來被借用為茶字的“荼”“槚”等植物的記載。在我國古代,物品名稱都是隻用一個字的單字詞,因此,當一種新的物品出現而需要命名的時候,就隻有兩種辦法:(1)創造一個新的字;(2)借用一個同音字或近義字。茶,采用了後一種方法,借用原有的“荼、槚”等在當時是同音的字來表示。這樣,就造成了“荼、槚”等同字異物的混亂狀态。這些記載是否所指的就是茶,也就引起了争論。

這種争論主要集中在三類書籍中,第一類以《說文解字》為中心的文字學訓诂之書;第二類是古代藥物學本草;第三類是既談“訓诂”又“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的《爾雅》一類書籍。在第一、二類書籍中的某些著名作者中曾有人提出了錯誤的說法。如五代末北宋初(960年前後)的徐铉在校定《說文解字》時于荼字下注:“此即今之茶字”;其弟徐锴在所著《說文解字系傳》中說荼是苦菜,就是後來所說的茶茗。又如給我國最早的藥物學《神農本草經》①作注解的梁朝(502一556)陶弘景,在“苦菜,一名荼草”這一條下說明它的功用是使人“聰察少卧”,這種興奮作用顯然不是苦菜而是茶所具有的功用。這些說法都造成了把原指苦菜的荼和茶看作一物的錯誤。其它如宋朝魏了翁,明朝楊慎等著名的學者都曾有過荼就是古茶字而把二物混為一談的說法。此外槚、茗等也都有因二物同名而引起的誤會,這在下文将加以叙述。

茶的名稱,古代雖有各種寫法,但多數書籍中都寫作“荼”,而“荼”與“茶”字非常相似,在古代書箱輾轉傳抄及雕闆印刷的條件下,錯誤自所難免。例如:今有關茶葉的著作引用較多的王褒《僮約》有“烹荼盡具”和“武陽買荼”兩句話,各種版本就各不相同。木版的《平津館叢書》中《續古文苑》載此文兩句都作“荼”,《四部叢刊》中《古文苑》卷十七(系商務印書館用明朝木刻本影印)則前一句用“荼”,後一句用“茶”,至于《四部備要》中《骈體文鈔》卷三十一(中華書局排印本)則二“荼”都變作了“茶”了,而且文句也有所不同,顯得非常混亂。顯然,印作“茶”都是錯誤的,因為王褒時還沒有茶字。

由于以上原因,曆來各家的說法多有分歧,這種分歧的長期得不到解決,則是由于文字學家多隻從字義、字音方面着眼,忽略了茶的植物形态學、生态學和藥物學等方面的特征,本草家則又隻從形态、生态、藥用方面進行探讨而不去探究文字音義的演變過程。各執一詞,難作定論。所以甚至古代關于茶的權威學者陸羽在他的《茶經》中也有把《晏子春秋》中的“茗菜”看成是茶的錯誤。雖然到了明末清初時的顧炎武(1613-1682)等人曾把文字學、藥物學、《爾雅》等方面的資料綜合加以研究,但認為茶字是中唐以後才有的結論仍是值得探讨的。

二、茶字出現以前茶的幾種名稱的探讨

在茶字出現之前,茶的名稱是借用其他字來表示的,就是所謂的假借。對這些假借字和它的本義,必須嚴格地區分開來,否則就會造成錯誤。現将古代用作茶的名稱的各個字分别加以讨論。

荼是最早被用來作為茶名,應用比較普遍,也是曆來争論最多的一個字。

在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70-221年)的一些書籍如《詩經》《禮記》《儀禮》《周官>《國語》等等都有關于荼的記載,這些記載是否如後代某些人所認為的就是茶呢?現以《詩經》中有關荼的文字為例,加以說明。

《詩經》中荼作為植物名稱共有六處,列舉如下:

(1)《邶風·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荠。”

(2)《鄭風·出其東門》:“有女如荼”。

(3)《豳風·七月》:“采荼樗薪”。

(4)《豳風·鸱鹗》:“予所捋荼”。

(5)《周頌·良耜》:“以薅茶蓼,荼蓼朽止。”

(6)《大雅·綿》:“堇茶如饴”。

以上各句中的荼字,有四種不同的解釋:在(1)(3)(6)中的荼,曆來正确的解釋一般都認為是指“苦菜”,現在舉出幾種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意見來說明:

《詩經》毛傳認為荼是苦菜。

三國時代吳國陸玑《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說荼就是苦菜,并指出它的性狀是:生長山田或沼澤中,經霜之後味甜而脆。

《爾雅》《釋草第十三>:“荼,苦菜”。南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卷十采用了這一說法。

唐朝顔師古《刊謬正俗》卷八《苦菜》條說苦菜就是荼,并指出了陶弘景把荼作為茶的錯誤。

宋朝王應麟《困學紀聞》卷三引用了陸玑的說法,邢昺的《爾雅注疏》卷八也繼承了《爾雅》的說法。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十七菜部《苦菜》條中說苦菜(荼)的主要特征是:初春時生苗,莖中空,折斷時會流出白汁,開黃花和野菊相似,其種子附生白毛,能随風飄揚。②

清朝郝懿行《爾雅義疏》《釋草》中更進一步對把荼說成是茶的錯誤加以辨正。

近代人吳闿生《詩義會通》以及餘冠英《詩經選》、李長之《詩經試譯》、金啟華《國風今譯》等書都采取了荼是苦菜的注釋。

此外,一些文字,音韻學的書如《說文解字》《玉篇》《廣韻》等說法也都相同。

(2)中“有女如荼”的荼,指的是“茅秀”,秀,在這裡是花的意思。但實際上不是花,是茅草類植物種子上所附生的白芒。對這一句中荼的解釋曆來都是一緻的,《周官》(地官)《儀禮>(即夕)《國語>(吳語)中所說的荼也為同一意義,如東漢鄭玄在《周官》注中說:“荼,茅秀”就是一例。③

(4)中“予所捋荼”的荼,解釋作“萑苕”,萑是蘆類植物,苕是“葦花”,所以和上面茅秀的解釋的意義相近似。

(5)中“以薅荼蓼”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說是“陸穢”(旱地的雜草),這種說法最早出于三國時代魏國的王肅。晉朝崔豹在他的《古今注》中則提出了另一種說法,說荼是紫色的蓼。南宋朱熹在《詩經》注中又把上面(1)(3)(6)例中所指的苦菜也說成是蓼,這是一種輾轉相承張冠李戴的錯誤。

從上面所舉的材料中可知,在《詩經》及其它公元前二世紀以前的書籍中所記載的荼都不是指的茶,這樣,本應該不成為問題了。但由于上述陶弘景等人提出的錯誤解釋,加上荼、茶形近似所造成的錯誤,以緻曆來争論不休,影響較廣。

現在再談從什麼時候起荼被借用為茶,這實際也是茶什麼時候起見于書籍記載的問題。上面提到王褒《僮約》中有“烹荼盡具”,“武陽買荼”兩句話。前一句“烹荼盡具”中,烹是煮的意思,在當時飲茶是用煮的方法的,自然菜也可說煮,因此不能因煮就斷定此處是指茶,但這一句的上文都是要僮仆如何買酒,燒肉魚鼈等來隆重招待客人的,很難理解末了以苦味的野菜來待客,所以對“烹荼”應該解釋為飯後用茶為妥。至于後一句“武陽買荼”中的荼如說的是苦菜,那末原是野生的到處都有的苦菜為何要專門到外地去買呢?因此,解釋為苦菜是說不通的。這樣,我們有理由可以認為這是關于荼最早被借用為茶的記載,其時代為公元前一世紀。

此外,《漢書》地理志中還載有“荼陵”的地名,就是現在湖南的茶陵,是漢開始設置的縣,設縣而以荼命名,必定荼是該縣的特産,那末這荼自不會指到處都能生長的苦菜,應是指茶而言,所以這也可認為是關于茶的記載。④

槚字最早見于《左傳》,原意是指揪樹。到晉朝郭璞首先把它作為茶的假借字,他在《爾雅》《釋木第十四》槚字注中說:“樹小如栀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這實是我國對于茶的性狀加以具體描述的最早記載。并且說明因采摘時間的先後而有荼和茗之分。雖然後來用槚字作為茶的假借字不如荼的普遍,但這實為一條值得重視的材料。

槚所以會作為茶的假借字,也是因它的古音和茶相近。槚字念賈音,賈字在今天也有“古”和“價”兩在說法,讀作“古”時,和荼也就是茶的古音相近了。

茗字最早見于《晏子春秋》一書中,陸羽《茶經》引這書的一段文字是這樣的:“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戈五卯茗菜而己。”後人因茶也稱為茗,就認為是關于茶的記載,這是錯誤的。理由很簡單,原文說的是菜。因茶不能單獨用作蔬菜,而且這一段文字是說晏子生活節儉,如是指茶,在當時也不可能因飲茶而認為是節儉。所以這裡是否指飲茶值得探讨。

這裡還需要讨論茗字原意是什麼,是怎樣會作茶的名稱的問題?原來“茗”字古代與“萌”字是通用的,《說文解字故诂林》引《讀篆臆存》和鈕樹玉的《說文新附字考》等書都提出了這樣的說法,茗和萌都是指草木的嫩芽。茶是采摘嫩芽的,這種嫩芽也是茗,後來萌和茗不再通用了,茗就專門用來稱呼茶芽而成為茶的另一名字。這樣的解釋似乎與《爾雅注》中“早采為茶,晚取為茗”的說法矛盾。一般說早采的應該是嫩芽而晚采者應是老葉,依《爾雅注》茗該指老葉了。但其實這是不矛盾的。古時飲茶生煮羹飲,随采随飲,因此,年初正、二月采的是頭一年的老葉,以後采的才是當年的新芽,所從晚采的反稱為“茗”。這從前人的解釋中也可得到證明,如《說文解字》就說茗是“荼芽也。”⑤

最早見于漢朝劉向(公元前一世紀中葉)《楚辭》的《九歎》中《愍命篇》,原意是香草或草的香味。茶所以稱為蔎,該是茶泡後有香味的緣故。《茶經》引楊雄《方言》說:“蜀西南人謂茶曰蔎”,但現在《方言》中沒有這一句話,⑥而且後來除了《本草綱目》等書引用了《茶經》的引文之外,把茶稱為蔎的記載很少,應用不普遍,不詳加讨論。

《茶經》引司馬相如《凡将》中有“荈詫”。司馬相如是公元前一世紀末時成都人,四川是我國最早飲茶的地方,這荈是指茶的推測該是合理的。但真正以荈為茶的可靠記載最早見于《三國志》,該書《吳志》卷二十韋曜傳中說:吳王孫皓(264-280年)在宴會中規定臣子要喝七升酒,韋曜不太會喝酒,有時另外秘密給他荼荈以當酒。從這一段話裡,可知這荼荈是一種飲料,且秘密給他而不易為别人所發覺,那末這飲料與酒的顔色相差不大,又荼荈二字并用,這荼當然是指茶而言,所以荈當也是茶的名稱。

這荈字,除作為茶的名稱之外,沒有第二種解釋,因此可能是最早出現的茶的專有名字。但在荼字出現以後,就很少為人所用,影響不廣。

此外,茶又有稱為■(注:草字頭下面“登”字)的,可能原是雷州半島一帶的方言,又有人說是越南語,且出現的年代已在荼字之後,故本文從略。

茶字的字形特點是什麼(字的字源學考證)2

三、茶字的出現及其由來

在上文提到,荼字古代比較普遍的用來作為茶名。荼原來主要是作為苦菜的名稱,被作為茶名的假借字,是由于當時口語上苦茶(“荼”)和茶的讀音相近之故。在音韻上說,荼字在虞韻,茶字在麻韻,而古音不分虞麻韻,也就是虞麻兩韻的字古時都是讀音相近而在同一韻中。

随年代變遷,茶葉生産的發展,茶的飲用日益普遍,需要用到茶字的場合也越來越多,因此也自然日益感到苦菜和茶二物同名而易于混淆的不便。同時,荼字是六書中所謂的形聲字,草字頭是義符,說明它是草木植物,餘是聲符,說明它讀作餘的音,而茶是木本植物,用荼來稱呼茶,名實是不相符的。

另一方面.在飲茶的習慣逐漸普及到全國以後,正是外族入侵,并且因此而引起漢族人民較大規模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遷移的年代[即從東晉開始到隋統一中國止(公元317-589年)〕,由于漢族南北遷移的交流和外族語言的影響,漢語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虞麻韻的字分化成兩韻的說法也在這一段時間逐漸形成。如在梁大同九年(543年)顧野王的《玉篇》卷十三草部,對“荼”字就注有應該讀為“途”和“茶”的兩種切音。

這樣,把苦菜和茶的名稱區分開來,即有需要,且由于讀音的分化,也有了另創一字的可能。因此,在這段期間出現了“■(左木右荼)”字。■字最早見于《玉篇》卷十二木部,注解中說它讀作茶音,是“苦■名也”。隋朝(581—618年)陸法言的《廣韻》《麻韻第十》■字注說:“春藏葉可飲,巴南人日葭■”。比此早一些的《齊民要術》卷十也有■字一條⑦,文中所引《爾雅》《博物志》等都是關于茶的内容,可見這■字是指茶,是在茶字以前為茶而創造的專有名字。

■字以木作義符,以荼作聲符,也是形聲字。它能說明茶是木本的了,但它的缺點是仍以茶作聲符,雖然荼已有途和茶兩種讀法,還是會誤讀作途音。這字在漢語中沒有廣泛流傳而定為茶名,其原因可能在此。

現在再談茶字的出現年代問題,也就是茶這現代名稱什麼時候開始确定的問題。顧炎武認為“荼字自中唐始變作茶”,其年代為766-835年這一段時間。郝懿行在《爾雅義疏》槚字注疏中也肯定“至唐陸羽著《茶經》始減一畫作茶”。這些些說法都是不正确的。

茶字記載一說最早見于《開元文字音義》,另《廣韻》(見前引)也載有茶字,下注一“俗”字,說明這是民間使用的所謂俗字,而且同書又另有荼字,更可見這茶字并非荼字之誤,其年代比《茶經》早了将近兩個世紀。雖然《廣韻》中有宋初人增添的字混在裡面,這茶字是否後人混入還難以肯定。但如上所述,茶字出現的需要和可能在《廣韻》的成書年代已經具備,《廣韻》收載這一“俗字”的可能性是有的。這樣,茶字出現的年代可以推前到六世紀末七世紀初。

茶字的字形特點是什麼(字的字源學考證)3

四、結論

1.我國古代對茶的名稱相當混亂,曾用荼、槚、蔎、茗、荈等字來作為茶名,除荈外,這些字的本義原不是茶的意思,因此對古代書籍中的這些記載是不是指茶而言,不能一概而論。一般說在公元前一世紀以前,還沒有關于茶的記載,這以前的書籍中的荼、槚、蔎、茗都不是指的茶,這以後的書籍中,是否指的茶,應根據原文的文義才能确定。

2.在茶字出現以前,曾用荈和■(左木右荼)作為茶的專有名字,荈作為茶名的比較可靠的記錄是始于三世紀後半期(三國時代),■作為茶的名稱開始于五世紀中葉。但這兩字後來都未被廣泛使用而淘汰了。因此,茶的現代名稱的确定是在茶字出現以後。

3.茶字過去若幹學者認為是陸羽著《茶經》時創造用來稱呼茶的新字,這是錯誤的。

4.根據事物名稱出現的一般規律,在《廣韻》《開元文字音義》的成書年代,以“茶”作為茶的名稱出現已具備條件,兩書收錄這字是可能的。

本文承蒙張堂恒教授指教,修改,在此深表謝意。本文如有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注釋:

①《神農本草經》假托為神農所作,一般認為是漢朝作品。本文根據科技出版社1959年2月新一版日本森立之重輯本。

②此文節譯原文,原文過長,不備錄。

③《周官義疏》卷八《地官》鄭氏正義。

④吳覺農“湖南茶葉史話”《茶葉通訊》1964年第一期。

⑤許慎《說文解字》原無茗字,茗字是後來徐铉增添進去的。

⑥筆者查過《四部叢刊》用宋刊本影印的版本和古今圖書集成《字學典》第十二卷所收(方言》都沒有這一句話。

⑦農業出版社1963年新一版和四部叢刊本(據明鈔本縮印)《齊民要術》這一條都作■(左木右荼),但有的版本改作茶字了,這是不對的。

文章來源:農業考古,1993,(第2期).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最年輕起兵稱帝的是誰(4位對手中有個曾4度稱帝)
最年輕起兵稱帝的是誰(4位對手中有個曾4度稱帝)
  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将于2017年4月9日晚舉行,此前,香港金像獎對外公布了提名名單,對于今年的提名,阿歪是沒感到多少意外的,畢竟現在稱得上是香港電影的影片也沒多少,在這裡面能當參賽的作品也就更少了,所以阿歪在看電影的時候基本上就能猜到這部片能不能被提名最佳影片,這個主角能不能被提名最佳男主。不過,意料之外的事還是有的,《七月與安生》這部影片雖...
2024-04-29
融化在每一次的擁抱(臣服在每一瞬間)
融化在每一次的擁抱(臣服在每一瞬間)
  臣服這不是讓大家被動,而是投入在每一個瞬間,同時站在這個甯靜看這個瞬間。   這麼做,痛苦、窩囊和不舒服自然會消失。   臣服和容納一切,并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一個最自由的選擇。   面對當下所帶來的一切不去抵抗,不光是因為抵抗沒有用,甚至還會造出更多煩惱和不順。   活在當下的動,反而可以完成一般人認為不可思議的事。   一般人做事,很少是從内心的甯靜...
2024-04-29
楊潔為何後悔拍西遊(三次邀請王伯昭)
楊潔為何後悔拍西遊(三次邀請王伯昭)
  在82版西遊記中,要說誰是最貴的演員,估計很多人會說是六小齡童,也有人可能會說是馬蘭,也就是飾演唐僧母親的演員,當年千裡送馬蘭的故事,還不時被人說起,在西遊記裡最貴的演員其實是飾演小白龍的演員王伯昭,總共出演了3集,片酬卻高達1500,當年劇組經費緊張,各種省吃儉用,按照楊潔導演的性格,肯定是不會花這麼多錢請王伯昭的,那到底是誰請的呢?      當年在...
2024-04-29
元啟為什麼是白絕兒子(千古玦塵後池生了個兒子)
元啟為什麼是白絕兒子(千古玦塵後池生了個兒子)
  由周冬雨、許凱領銜主演,張嘉倪、劉學義等主演的古裝玄幻仙俠劇《千古玦塵》正在熱播當中。   現如今,該劇已經開啟了超前點播,正片直接從原本的第二十八集更新到了三十八集,預告片也順帶着更新到了第四十四集。      後池生了個兒子根據四十三集和四十四集的預告片來分析,後池已經覺醒為主神上古。   她身為後池時所生的兒子也已經長大。   不似四十二集的預告片...
2024-04-29
王一博同款wink(還和王一博同框)
王一博同款wink(還和王一博同框)
  提前說好哦!今天是愚人節開的玩笑哦,做人最重要是開心嘛~    Joy One  泰國時間今天淩晨12點半,Bright亮哥發了一條推特,和Win赢仔明目張膽秀恩愛!!      雖然沒多久就删掉了!可是嘿嘿嘿,泰妃速度夠快,順手就截圖了,哈哈!别忘了,互聯網是有記憶的。話說你們這樣秀恩愛好嗎?好嗎?真的好嗎?    Joy Two  今天,#Brigh...
2024-04-29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