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蘇轼浣溪沙詩句詩意
蘇轼浣溪沙詩句詩意
更新时间:2024-04-29 07:33:59

蘇轼浣溪沙詩句詩意(白雨跳珠亂入船)1

白雨跳珠亂入船

——蘇轼詠夏雨詩詞賞析

王傳學

夏天來了,夏天的雨也會随時光臨的。夏天的雨,常常雷電交加,傾盆大雨下個不停,猛烈而又迅猛,給人帶來一種酣暢淋漓的快感。夏天的雨,像是踏着歡快節奏的精靈,驅趕這煩悶空氣中的暑熱。在古詩詞中,有不少描寫夏雨的佳作,給我們帶來雨中的美景、雨中的感受,以及蘊含在夏雨意象中的文化意蘊。宋代大詩人蘇轼就是寫雨的高手。

夏雨來得迅猛,去得也快,給人變化突然的感覺。蘇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對此有生動地描繪: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詩人先在船中,後在樓頭,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劇變化的自然景物:雲翻、雨瀉、風卷、天晴,寫得有遠有近,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景有情。讀起來,你會油然産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經曆了一場突然來去的陣雨,又來到望湖樓頭觀賞那水天一色的美麗風光。

第一句寫雲:黑雲像打翻了的黑墨水,還未來得及把山遮住。詩中把烏雲比作“翻墨”,形象逼真。一個“未”字,突出了天氣變化之快。

第二句寫雨:白亮亮的雨點落在湖面濺起無數水花,亂紛紛地跳進船艙。用“跳珠”形容雨點,有聲有色。一個“跳”字,一個“亂”字,寫出了暴雨之大,雨點之急。

第三句寫風:猛然間,狂風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時雨散雲飛。“忽”字用得十分輕巧,卻突出天色變化之快,顯示了風的巨大威力。

最後一句寫天和水:雨過天晴,風平浪息,詩人舍船登樓,憑欄而望,隻見湖面上天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樣的明淨,一色的蔚藍。風呢?雲呢?統統不知哪兒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發生似的。

本詩描繪了望湖樓的美麗雨景。好的詩人善于捕捉自己的靈感,本詩的靈感可謂突現于一個“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進而激情澎湃,才賦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詩人用詩句捕捉到西湖這一番别具風味的“即興表演”,繪成一幅“西湖驟雨圖”。烏雲驟聚,大雨突降,頃刻又雨過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點。其次,詩人用“黑雲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給人以很強的視覺沖擊。再次,用“翻墨”寫雲的來勢,用“跳珠”描繪雨點飛濺的情态,以動詞前移的句式使比喻運用得靈活生動卻不露痕迹。而“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兩句,又把天氣由驟雨到晴朗前的轉變之快描繪得令人心清氣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開。

蘇轼還有一首《有美堂暴雨》,展現了夏雨的壯觀景象:

遊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雲撥不開。

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喚起谪仙泉灑面,倒傾鲛室瀉瓊瑰。

有美堂,在杭州吳山最高處,左眺錢江,右瞰西湖。堂名“有美”,是因宋仁宗賜梅摯詩句“地有吳山美,東南第一州”而取的。此詩作于宋神宗熙甯六年(1073年)夏末,蘇轼時任杭州通判。

此詩以雄奇的筆調、新妙的語言,有聲有色地摹寫了詩人于有美堂所見驟然而至的急雨之景。暴風雨是大自然中最能震懾人心的壯觀之一。蘇轼生性豁達爽朗,對暴風雨特别欣賞,寫了多首詩進行描摹贊歎。這首詩由于是在吳山頂上的有美堂中所寫,氣勢更為雄偉壯闊。

詩的起首很突兀,直接入題寫暴風雨來時,悶雷起自腳下,雲霧繞座不散。突出了所處的地勢很高,因而所見的暴雨,與平地所見不同,為下文鋪墊。接下來就别出蹊徑,描繪了一幅壯闊異常的場面。風是看不見的,詩人卻給它着色,說是黑風,以視覺代替感覺,很形象地表現了暴雨來時疾風挾着灰塵卷着烏雲的情況。“吹海立”是形容風的強烈。有美堂雖然很高,但不可能見到大海,“吹海立”是想象之詞,表現雨勢滂沱,如海潮洶湧。下句寫風帶着暴雨從東面漸漸而來,便是實指。夏天的暴雨,區域很小,來勢迅猛,通過“飛雨過江來”五字,将這一情況囊括殆盡。句中連用“飛”“過”“來”三個動詞,極為生動地展現了暴雨由遠而近、橫跨大江、呼嘯奔來的壯觀景象。

五、六兩句具體寫暴雨。雨落在西湖裡,水汽蒸騰,西湖像一隻盛滿水的金樽,幾乎要滿溢出來;雨聲急促激切,又如羯鼓聲,敲打着這世界。這兩句從高處着眼,氣勢充沛,繪聲狀形,寫景與寫意交相并用。而用誇張的手法,把巨大的西湖比作小小的金樽,把急雨比作羯鼓聲,想象都很奇特。

結尾轉入觀感。這樣磅礴的雨景,令詩人震動不已,于是想讓這滿山飛漱的泉水沃醒沉醉的李白,讓他看看如同倒傾鲛人宮室、灑下滿天珍珠的奇景;同時,又等于在說要喚醒李白,請他寫出美妙傑出如同珠玉般的詩篇來。

全詩如寫生畫家的即興揮毫,臨摹自然實景,展現了大自然的壯麗雄偉之景。

蘇轼的《浣溪沙》,抒發自己雨後得新涼的感受:

林斷山明竹隐牆,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這首詞作于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蘇轼在黃州時,描繪了一幅夏日雨後的農村小景。詞中所表現的,是作者雨後遊賞的歡快、閑适心境。   

元豐二年(1079),蘇轼因“烏台詩案”,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政治打擊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時感悲涼。這首詞就是他在黃岡時過隐逸生活的自我寫照,在表現失意心境和形象刻畫方面,有獨到的藝術特色。   

上片寫景:“林斷山明竹隐牆,亂蟬衰草小池塘”, 由遠而近,描繪自己身處的具體環境:遠處郁郁蔥蔥的樹林盡頭,有高山聳入雲端,清晰可見。近處,叢生的翠竹,像綠色的屏障,圍護一所牆院周圍。這所牆院,正是詞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個池塘,池邊長滿枯萎的衰草。蟬聲四起,叫聲亂成一團,小小池塘盡收眼底。這裡連用林、山、竹、牆、蟬、草、池塘七種典型意象描寫了夏日雨後的景物,鏡頭由遠及近,令人目不暇接,給人以密不透風之感。這兩句詞中,既有遠景,又有近景;既有動景,又有靜景;意象開闊,層次分明。詞人運用拟人、拟物手法,傳神地運用“斷”、“隐”、“明”這三個主觀色彩極強的形容詞,把景物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翻空白鳥時時現,照水紅蕖細細香”,遼闊的天空,不時地能看到白鳥飛上飛下,自由翺翔。滿池荷花,映照綠水,散發出柔和的芳香。以“翻空白鳥”與“照水紅蕖”相對,一動一靜,對仗工整。一個訴諸視覺:“時時現”,一個訴諸嗅覺:“細細香”, 描寫得頗為細膩,是說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撲鼻的濃烈香氣,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充滿了詩情畫意,含意更深邃,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這兩句寫景有色有香,有動有靜,空中與地上兩組景象相得益彰,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麗圖卷。一副如詩如畫的江村小景就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下片寫散步:“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江村小景繪好之後,則陡然一轉,詞人帶我們步入畫中:雨後初晴,拄着藜杖,踏着斜陽,漫步在古城旁,徜徉于鄉村外,呼吸着清新的空氣,欣賞着詩畫般的美景,哦,這是何等的清閑安逸。通過詞人的外部形象顯示其内心世界,表現他自得其樂的隐逸生活。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此乃點睛之筆,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詞人的感慨 。 詞句的表面是說: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裡三更時分,下了一場好雨,又使得詞人度過了一天涼爽的日子。“殷勤”二字,猶言“多承”。細細品評,在這兩個字裡,還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說:有誰還能想到幾經貶谪的詞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卻了,唯有天公還想到我,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兩字中還隐藏着詞人的無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涼”,是詞中最顯露的一句。“浮生”,是說人生飄忽不定,是一種消極的人生哲學。《莊子·刻意》篇說:“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蘇轼的這種消極思想,就是受莊子思想的影響。“又得浮生一日涼”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對揭示主題,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現詞人得過且過、日複一日地消磨歲月的消極情緒。

此詞上片借景抒情,通過一幅幅畫面,展現了詩人那種百無聊賴、無可奈何的心境;下片直接描寫人物内心的抑郁;結尾點出主題,一個得過且過、日複一日地消磨歲月又無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   

這首詞先寫詞人遊賞時所見村景,接着才點明詞中所寫之遊賞和遊賞所見,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發自己雨後得新涼的喜悅。這種寫法,避免了平鋪直叙,讀來婉轉蘊藉,回味無窮。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