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貢相當于現在的保送生、推薦生,即明 、清朝代的特考貢生,每十二年各省學政考選本省生員擇優報送中央參加朝考,此稱為拔貢生。同時經朝考合格,入選者可入官、任知縣、任教職,拔貢是科舉制度中選拔貢入國子監的生員的一種。
拔貢相當于現在的什麼學曆
拔貢是明清時期科舉制度中選拔貢入國子監的生員的一種科舉方式。初定六年一次,後定為十二年一次。是由各省學政選拔文行兼優的生員,貢入京師,稱為拔貢生,簡稱拔貢。同時,經朝考合格,入選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縣,三等任教職,更下者不錄用并罷免名号,被稱為廢貢。
拔貢生作為五貢之一,不能算正式的功名,隻能算是一種身份,相當于現在的保送生或推薦生。一般貢生入仕的途徑隻有三種:一是參加鄉試,進而取得更高的功名。二是入監讀書,期滿後考選授官。三為直接經考試而授官。第三種途徑原則上主要是針對貢生中的歲貢、拔貢和優貢生三種而設。
明清時期的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社會身份不再世襲,為封建社會各階層間的人員流動創造了條件。五貢作為科舉制度中的特例,是廣泛籠絡人才的一種手段,并使得家境貧苦的人也可以靠知識改變命運,是中國古代封建教育制度進步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