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洛杉矶9月23日電(記者 陳勇)美國專家認為,在心血管病防治問題上,推廣健康生活方式所能起到的作用也許要賽過重金開發新藥物。
心血管病往往也被稱為“富貴病”。在美國,這類疾病已成為多年難以解決的社會性健康問題。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發布的最新數字,全美成年人中約有11.5%是非住院的心髒病患者,美國各種心血管病的患者總人數達到6500萬,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者近70萬。這些數字顯示,心血管病是危害美國人生命的第一“殺手”。
美國的醫學研究居于世界前列,近年來在心血管病領域投入的聯邦科研預算每年都超過20億美元,此外還有衆多慈善組織、基金會等為此投入重金。但這些努力對改善全國的心血管病發病狀況卻收效甚微。
上述現象看起來奇怪,實際上卻有其緣由。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專家在最新一期《美國心髒病學院雜志》上撰文指出,心血管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病”,是生活中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所導緻的,可以說沒有什麼“一勞永逸”式的解決方案,即使是最新的幹細胞療法,目前的實驗也表明效果有限。
多年來,美國的心髒病學研究出于各種原因,要麼寄希望于某些新藥或者新療法能徹底治愈心血管病,忽視了平時預防的作用;要麼片面強調個别緻病因素的影響,忽視了從整體上減少發病風險的全面預防方案。這導緻全國的心血管病發病率沒有明顯改觀。
美國醫學界已意識到過去防治心血管病策略“治标不治本”的缺陷。專家指出,心血管病的發病因素包括先天和後天兩大類,對于遺傳缺陷導緻的少量先天性患者,及時采用藥物或手術療法可以挽救生命。而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心血管病的患者都是後天因素導緻發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更大。吸煙、酗酒、飲食熱量過高、缺乏運動和肥胖等最重要的緻病因素,都是在平時生活中種下了“根”。專家認為,從這個角度來說,向全社會普及心血管病知識、推廣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會比投入重金研究開發新藥或新療法起到更為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