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工作效率低下、精力耐力減退、情緒不穩定、抑郁、失眠、腹部肥胖、肌肉骨胳酸痛、性功能下降、潮熱易出汗……”假如你是男性,看到這些問題時将如何作答?如果你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麼恭喜你,因為兩年前北大醫院男科中心進行的網上調查結果顯示,參加調查的三十歲以上男性中多于半數受上述症狀所困。而罪魁禍首,很可能是雄性激素缺乏。
為了與衆所周知的女性更年期相對應,人們創造出“男性更年期”的說法,其實這并不準确——随着女性排卵的停止,她們體内的性激素水平在短時間内急轉直下,而男性雄性激素卻從三十來歲便開始逐年減少,經過漫長緩慢的過程,其影響無形之中已深入骨骼、肌肉、脂肪組織甚至神經系統,直到終有一天能被自己明顯覺察。這并非危言聳聽。人體内含量甚微的性激素,為何會如此神通廣大?這個問題不光隻困擾你。讓我們先穿越時空,來看看雄性激素在百年前科學界引出的鬧劇。
打破神話——發現雄性激素
1889年,原本名震四方的前哈佛大學教授布朗-塞卡(Charles-Edouard Brown-Sequard)于七十二歲高齡突然向世人宣布找到了“返老還童精華素”,方法是為自己注射狗和豚鼠睾丸提取液。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不僅别人無法重複“精華素”的神奇療效,他的“回春試驗”似乎也并沒能幫他放慢在衰老路上的腳步。教授于五年後去世,他在科學界的名譽随之毀于一旦,同時,尋找“回春藥”的行為也變成學術界的笑柄,直接導緻人類雄性激素研究止步不前長達四十年。
然而借此間隙及時行騙的庸醫布林克利(John Brinkley)卻登上了舞台,他宣稱移植羊睾丸可以治療性欲低下、流行性感冒、高血壓甚至神經錯亂,并開始高價操刀進行移植手術。當然,“隻有聰明人才能體會到這些神奇的效果,傻瓜卻不能”。無數愚民甚至名人對羊睾丸提升性功能、包治百病的謊言趨之若骛。在美國經濟蕭條的二、三十年代,布林克利為一例移植要價750美元(相當于今日7000美元),而羊睾丸仍供不應求。他大發橫财,甚至開辦了自己的電台,創立了廣播史上第一個“咨詢節目”,自費競選州長差點獲勝。令人稍感欣慰的是,盡管布林克利騙得了衆人聲勢浩大的支持,得到了豪宅、卡迪拉克汽車、私人飛機、豪華遊艇,但他卻一天也沒有得到醫學界對他那些僞科學的妥協。
1927年,芝加哥大學生理化學教授弗萊德·科赫打破冰封。他的優勢在于擁有芝加哥取之不盡的牲畜資源和大批願意重複枯燥分離工作的學生。最終,他們從近兩百公斤牛睾丸中提取出20毫克神秘物質,當他們把這些物質注入被閹割的動物,那些動物竟神奇地重獲雄性特征。繼而,曆史走入二十世紀三十至五十年代的“類固醇化學黃金時代”:人們發現“神秘物質”是一種脂類分子并正式将它定名為“睾酮”;1935年,歐洲兩位制藥業巨頭先後成功合成了這種“男人的激素”,從而分享了1939年諾貝爾化學獎;之後,實驗結果不斷湧現,不出二十年,睾酮對于強化肌肉以及對身體健康其它方面的積極作用已初步确立。今天,我們還知道睾酮是雄性激素最主要的成分,它們在男性血液中的濃度呈晝夜節律,除了睾丸,腎上腺皮質也有少量分泌。
在羊睾丸移植的神話剛剛被打破,科學與僞科學的鬥争仍如火如荼時,另外兩種最主要的雌性激素已然在悄無聲息中被相繼發現。1930年,雌激素Emmenin作為第一種治療婦女更年期綜合征的激素在美國上市;而孕酮的避孕功效則于1936年在齧齒類動物中正式确定,并不久被用于人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