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旅遊
/
生态旅遊小村莊
生态旅遊小村莊
更新时间:2024-04-28 15:24:27

這是常見的老北京式村居建築布局:正房坐北朝南,東西各分一遛廂房,中間是一塊小菜地,收獲的蔬菜基本能夠一家人吃一年。北京市密雲區溪翁莊鎮尖岩村東頭,62歲的鄭懷鳳家裡現在仍是這個樣子。

但從2017年開始,這塊小菜地,每年吸引着百十來号人從城裡趕來拍照、采摘,有的人索性晚上就住在她家。村裡環境大幅度提升後,鄭懷鳳成了民俗戶,從前隻靠二分地和出村打工維持生計,如今在家發展民俗旅遊,年收益有數十萬元。

在密雲水庫,這個供北京兩千萬人口飲水的“大水缸”附近,曆史上有數十個村莊為涵養庫區整建制搬遷。尖岩村便是其中之一,曾為實施水源區戰略政策而退出傳統種植業、畜禽養殖項目,發展一度後續乏力。而近十年間,在黨建引領、生态富民的牽引下,村莊大力提升人居環境,俨然成為水庫旁的“明星村”。

生态旅遊小村莊(水庫村莊變美後)1

鄭懷鳳家的民宿裡,有一塊小菜地,吸引許多遊客來拍照、采摘。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青山綠水間,有個白牆黛瓦的美麗村莊

夏天的密雲水庫旁,時常能看到不少年輕人騎着摩托車在林蔭路上穿過。50歲的郝愛華戴着頭盔,騎着電動車,沿馬路牙子慢慢跟在後面。夏風從水面吹拂而來,遊人臉龐濕潤潤的,觀景台上,一些攝影愛好者架起“長槍短炮”,對準白色羽毛的水鳥。

郝愛華是水庫觀景台的常客,太陽漸漸下山,一些遊人仍不舍離開,她會主動過去攀談,“先生您住宿不?我們村離水庫隻有兩裡多地,住着便宜、瞧着幹淨。您一搜尖岩村,就是我們那兒。”

五座樓山與密雲水庫之間,散落着許多古寺、古樹和新建村莊。尖岩村位于水庫西側,一條東西向的進村大路,将兩旁樓房連接起來,街道潔淨、白牆黛瓦,牆上繪有水墨畫、油彩畫,人工栽培的花叢點綴在路邊。

生态旅遊小村莊(水庫村莊變美後)2

如今的尖岩村裡,街道寬敞、環境優美。受訪者供圖

村東頭首一家,是鄭懷鳳家。和村裡大多辦民俗旅遊的人家一樣,她家門口栽了花樹、挂了燈籠和招牌,走廊牆上的老照片,記錄着鄉村曆史和自家變化;門外隔着一條馬路,是近半畝地的向日葵,小孩兒踮着腳尖、隔着木栅欄看花叢裡的蜜蜂。

村裡有很多店面,有時候,一條巷子裡幾乎都挂了餐飲店、客房的招牌。一些民俗戶邊開客棧、邊做餐飲,牌子上寫着老北京炸醬面、水庫魚、闆栗果品、密雲蜂蜜之類的特色食品。

王書平從2012年起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據她介紹,尖岩村現有村民457戶、991人,而做民俗旅遊的就超過180戶,每年有八九萬人來村裡旅遊,“我們守住了密雲水庫的生态環境,也走在了發家緻富的路上。”

曾為保水犧牲創收,村民在探索中找新路

“尖岩人用雙手在石頭上鑿的灌渠,後來停用了;養殖場的設施都齊了,禽畜也住進來了,後來還是全拆了、賣了。”村裡一些老人,至今提起尖岩村因保水而退耕退養的曆史,還會忍不住落淚。

1958年,尖岩村成為第一批水庫移民村。王書平記得,遷到新址後,全村人均隻有二分地,但即使是二分地,大家也想着盡力種好。因為旱地缺水,村民們扛着鋤頭,日複一日,竟然在北山上鑿出一條灌渠來。

老照片裡熱火朝天揮鋤幹活的青壯年勞動力,如今已是坐在門口聊天的老人了。鄭懷鳳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尖岩村村民為涵養密雲水庫,停用了親手鑿開的灌渠,好不容易實現灌溉的水澆地又成了靠天吃飯的旱地,再後來,村民們幹脆退出了小麥種植。

農民不種莊稼,靠什麼營生?尖岩村在鎮黨委和村支部的帶領下,決定靠水吃水,發展養魚業。1991年,全村池塘養魚70畝,産量5萬公斤。鼎盛時期,村民們在密雲水庫網箱養魚50箱,年産成魚5萬公斤,年收入可至50萬元。村裡人發現,養魚是可以實現增收緻富的重要渠道。“我記得那會兒,城鄉流行‘萬元戶’的提法,誰有個一萬元錢,就是有錢人了,我們村網箱養魚産值能達到50萬元。”王書平說。

2003年,密雲水庫管理等級加強,“為保護水庫,村民們情願放棄網箱養魚”,尖岩村經濟也随之受到影響。

“這是我。”鄭懷鳳指着老照片裡一個齊耳短發、看起來很爽利,半蹲在養殖場裡沖鏡頭大方微笑的女子說,“後來我們村又搞起養殖場,我那會兒養雞,養得還不錯。但再後來,養殖場也停了。”

2014年12月,随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密雲區保水措施更加嚴格。2016年,密雲區清退了全部一級保護區内的中小規模養殖戶,尖岩村全面禁養畜禽,經濟再次受挫。村裡不得不繼續探索發展之路,民俗旅遊便成了下一個方向。

“要說尖岩村的故事,那可真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我們村的人,從出生開始,一切的目标就是為了這片水,為了這片水能幹幹淨淨,為了這片水能供應整個北京。”鄭懷鳳手機屏幕亮了一下,她知道有客人要訂房了。

生态旅遊小村莊(水庫村莊變美後)3

尖岩村房屋改造前。受訪者供圖

生态旅遊小村莊(水庫村莊變美後)4

尖岩村房屋改造後。受訪者供圖

人心渙散的村莊,成為黨建模範村

王書平本是鎮裡一家幼兒園的園長,2012年,鎮黨委想将她調到尖岩村當第一書記。尖岩村是全鎮唯一的低收入村,治理難度很大。本來已準備退休在家享清福的王書平,還是接受了任務,因為“我是尖岩的女兒,也是共産黨員”。

“我剛來尖岩村的時候進不了村,老百姓把我圍住了。第二天我們開了一個緊急黨員會,有個村民直接在會上說,王書平你有這個能力嗎?如果你把這些事辦壞了,老百姓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淹死你。這句話讓我記憶猶新,很紮心,我壓力也很大。”

一個人心渙散的村莊,怎麼能凝聚起來?王書平意識到,要将人心重新聚攏,還是要依靠黨建。她多次請專家給黨員上黨課,開會研究給村民辦實事。2013年,針對村民反映最強烈的3個問題,村裡為老人建起了100平方米的活動中心;給村民建了300平方米的活動健身場地,包括遮陽棚、健身設施等;還給馬路邊擺攤的村民搭建了30多個攤位。

生态旅遊小村莊(水庫村莊變美後)5

尖岩村村景。受訪者供圖

2016年,尖岩村創新實行黨員街長制,10名黨員每人管理一條街,街長除了維護環境、治安巡邏,還有矛盾排查、糾紛調解的職責。

“扶着點,别摔着。一把年紀了,讓年輕人上去夠果子,好不好?”一天下午,鄭懷鳳搬着梯子準備去摘小院棚頂上的猕猴桃,村幹部鄭懷利正好瞅見,忙喊着讓鄭懷鳳下來。

尖岩村每條街的街口,都挂着一塊公示牌,上面有街長的姓名、電話、負責區域和主要職責。王書平告訴記者,每名黨員都有主動聯系村民、幫助村民的義務,黨建将尖岩村擰成一股繩,勁兒都往鄉村振興這一個方向上使。

尖岩村黨支部先後被評為密雲區先進基層黨組織、北京市抗擊疫情先進基層黨組織,2017年,該村入選“全國文明村鎮”。随着基層黨建不斷加強,村裡形成了在活動組織中黨員帶頭、群衆參與的局面,統籌發展旅遊産業的工作也開始有效推進。

距離今年“十一”國慶小長假還有三周時,劉甯在尖岩村開設的精品民宿就已經快滿房了。2020年,王書平在區裡、鎮裡的支持下,引進了知名品牌民宿主理人田洋、劉甯夫婦的投資。田洋在尖岩村建設了15個精品民宿小院,成為村裡精品化民宿發展的标杆,直接帶動相關村民年增收兩萬五千元,“尖岩村治理得好,人心順,生意才順了。”

生态旅遊小村莊(水庫村莊變美後)6

印象雲溪12号院是田洋、劉甯夫婦在尖岩村開的精品民宿。受訪者供圖

臭水塘成小廣場,村裡變美後來了外國遊客

以前夏天,鄭懷鳳在家旁邊的小道上散步時,總要帶一把扇子,因為地面坑窪積滿髒水,裡面的蚊蟲喜歡往人胳膊上叮。現在路面平了,但她還是習慣帶把扇子出門,搖着扇子邊走邊欣賞牆上的油彩畫,“看這畫上的小豬多胖實啊。”

鄭懷鳳透露,以前種地和打工帶來的收入,一年隻有一萬塊錢左右,現在做民俗旅遊,生意好的時候,一年能收入20萬元以上,“當然,我家在村裡算是中等。人家老馮家,又有酒店又有客房,開得才叫棒。”

為了把旅遊業做得更好,鄭懷鳳将一間小屋開辟成“娛樂間”,一台液晶電視挂在牆上,隻有麥克風連着音響。“人們都說要多元化服務,我想着,就弄個唱歌的地兒,讓客人來我們家,不僅能摘果子、摘蔬菜,還能唱歌。”鄭懷鳳不覺得自家娛樂設施簡陋,她為自己的創意感到自豪。

生态旅遊小村莊(水庫村莊變美後)7

尖岩村航拍圖。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長城腳下白河岸邊,因山有靈村叫尖岩……六十年為首都護水,重建新村無悔無怨。”一間裝潢雅緻的書店裡,幾個愛好文藝的婦女,在朗誦為村莊寫的詩歌。

“以前這裡也是臭水塘,現在是氣派的小廣場。你看,這是村裡新建的大戲台,側邊那個就是書店,仰頭還能看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留下的‘京’字摩崖石刻。”鄭懷鳳站在小廣場上,介紹着身邊的新變化,平常她喜歡和村裡的姐妹來這兒跳跳廣場舞。

黃昏中,她眯着眼睛,望向遠處山峰上的摩崖石刻,回想起2008年在家看北京奧運會的場景,“那會兒我就想,北京城裡的大景區來了那麼多外國人,什麼時候他們也能到我們村逛逛呢?”

“前幾年,有外國人住我們家客房,看到我這院子裡的蔬菜,他很喜歡,伸出大拇指,誇我們家小院幹淨漂亮。我說,您再去村裡轉轉,我們這兒青山綠水原生态,比大景區還耐看。”鄭懷鳳把小院棚頂上的猕猴桃摘下來,這是她給客人準備的驚喜禮物。

對話一把手

密雲區區長馬新明:堅持生态文旅帶動富民興業

新京報:尖岩村的發展體現了生态富民,目前密雲區的生态優勢怎樣?

馬新明:密雲區PM2.5平均濃度、森林資源蓄積量、濕地面積等多項指均排名全市第一,地處首都東北大門,是京津冀重要協作區,位于首都半小時經濟圈内。好環境、好空間、好條件、好政策、好服務疊加,引進京外企業全市第一,财源建設連續6個季度保持生态涵養區第一。

全區規劃建設空間132平方公裡,發展空間廣闊,科學城東區和中關村密雲園被評為“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重點園區”。全域旅遊蓬勃發展,古北水鎮上榜最知名國際休閑旅遊度假區。大生态、大健康、大科技、大文旅正在引領全區鄉村産業振興,為群衆增收緻富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京報:密雲區是怎樣實現生态富民的?

馬新明:密雲區堅持生态農業帶動富民增收。密雲成功入選農業現代化示範區,推動生态、科技、品牌賦能特色農業發展,建設首都綠色菜園,形成了“特色蜜、水庫魚、環湖糧、山區果、平原菜”五大特色農業,以及“原味番茄”“石匣甘薯”“極星農業”“密農人家”等優質農業品牌,“密雲特色農業”品牌廣受認可。“蜂盛蜜勻”成為踐行“兩山”理論的金名片,密雲區獲得了“中華優秀蜜蜂之鄉”稱号。與首農、京東、新發地等深化合作,通過建基地、簽訂單、搭平台,積極拓寬“密雲農業”農産品銷售渠道。加快數字農業發展,規模以上農業電商增至17家,排名全市首位。

此外,密雲區堅持生态文旅帶動富民興業。堅持走“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積極打造南部時尚運動和體育旅遊發展帶、西部休閑美食和度假旅遊發展帶、東部京承路文化休閑旅遊發展帶、北部長城文化旅遊發展帶。加強中華蜜蜂小鎮、冰雪小鎮、古樹名鎮、北京長壽之鄉建設,實施“十百千”密雲文化主題民宿工程,持續推動田園養生、農耕體驗、民宿康養等新型休閑業态迅速發展。全區現有古北水鎮、雲蒙山等38個景區,市級鄉村旅遊重點村20個,鄉村民宿812戶,2萬餘人從事旅遊行業,鄉村旅遊收入連續9年居生态涵養區首位,先後榮獲“生态自然旅遊優選目的地”“世界鄉村旅遊優秀區”等稱号。

新京報:新征程開始,你怎麼看待生态文明建設?

馬新明: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建設生态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新的征程上,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們将攜手同心,不懈奮鬥,繼續書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永續篇章,奮力打造踐行生态文明思想典範之區。

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王方傑 王巍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李立軍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