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民俗
/
立冬吃餃子的故事
立冬吃餃子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5-09-13 11:27:27

立冬吃餃子的故事?餃子是一種曆史悠久的民間吃食,餃子也是中國人在春節時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為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佳肴在中國許多地區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除了北方将餃子作為節日美食外,南方人也在一定的場合中食用餃子餃子起源于張仲景的時代,“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則,上蒼會在陰陽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後會變成不在冊的孤魂野鬼 ,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立冬吃餃子的故事?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立冬吃餃子的故事(立冬吃餃子的來曆)1

立冬吃餃子的故事

餃子是一種曆史悠久的民間吃食,餃子也是中國人在春節時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為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佳肴。在中國許多地區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除了北方将餃子作為節日美食外,南方人也在一定的場合中食用餃子。餃子起源于張仲景的時代,“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則,上蒼會在陰陽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後會變成不在冊的孤魂野鬼。

據說,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的餃子跟現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後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着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馄饨”。直到唐代以後,餃子才變得和現在一樣。餃子的原名據稱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着。

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陽的老百姓饑寒交迫,兩隻耳朵紛紛被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裡人與後人就模仿制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面餃”。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名醫,這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中國的元旦是怎麼來的
中國的元旦是怎麼來的
中國的元旦是怎麼來的?相傳元旦起于三皇五帝之一颛顼“元旦”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晉書》:“颛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意思是:颛顼下了孟夏正月,每年的第一個月的第一天為元旦這個元旦是指農曆正月初一,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中國的元旦是...
2025-09-13
李姓起源和來曆和祖先
李姓起源和來曆和祖先
李姓起源和來曆和祖先?李姓出自黃帝,李姓的始祖名叫臯陶,是黃帝孫子的後裔李是中國第二大姓氏,人口大約有八千七百多萬,在中國以北方人居多,在台灣排名第五位在中國曆史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
2025-09-13
每年5月1日是什麼節日
每年5月1日是什麼節日
每年5月1日是什麼節日?5月01日對應節日:勞動節國際勞動節又稱“五一國際勞動節”、“國際示威遊行日”(InternationalWorkersDay或者MayDay),是世界上80多個國家的全國性節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共...
2025-09-13
奧運會的由來簡述
奧運會的由來簡述
奧運會的由來簡述?希臘人于公元前776年規定每4年在奧林匹亞舉辦一次運動會運動會舉行期間,全希臘選手及附近黎民百姓相聚于奧林匹亞這個希臘南部的風景秀麗的小鎮,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奧運會的由來簡述?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奧運...
2025-09-13
立秋節氣推薦語
立秋節氣推薦語
立秋節氣推薦語?立秋來的真快,它将涼爽送來,感激你的想念,謝謝你的關懷願你青春永葆,迎接美好未來立秋快樂,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立秋節氣推薦語?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立秋節氣推薦語立秋來的真快,它将涼爽送來,感激你的想念,謝謝...
2025-09-13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