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優質民校詳解?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蔣隽近日,廣州20多所民辦學校改名記者獲悉,華附、省實等公辦名校,已經開始陸續将派駐民辦學校的校長、師資撤回政策明确,“公參民”學校,要麼轉公辦,若繼續為民校,須切割與公立學校在名字、教師、财務、招生、行政、辦學等方面的關系,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廣州優質民校詳解?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廣州優質民校詳解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蔣隽
近日,廣州20多所民辦學校改名。記者獲悉,華附、省實等公辦名校,已經開始陸續将派駐民辦學校的校長、師資撤回。政策明确,“公參民”學校,要麼轉公辦,若繼續為民校,須切割與公立學校在名字、教師、财務、招生、行政、辦學等方面的關系。
未來民校辦學質量還好嗎?将如何變局?公校、民校如何選擇?
至少23所民辦學校已更名
據羊城晚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至少有23所民辦學校經教育局同意後進行更名。其中白雲區12所、海珠區4所、花都區2所、黃埔區4所、番禺區1所。
這些學校原名大緻可以分為含知名大學、含知名中學名兩類。包括中大系、華師系、廣外系,華附系、廣附系、廣雅系、六中系等。
例如,中山大學附屬小學改為廣州市海珠區中山小學,廣州市北大附中為明廣州實驗學校改為廣州市為明學校,廣州市廣外附設外語學校改為廣州市外語實驗學校,廣州市白雲區華師附中新世界學校改名為廣州市白雲區華新學校。
廣州白雲廣雅實驗學校改為廣州市白雲區廣州雲雅實驗學校,廣州白雲廣附實驗學校改為廣州市白雲區金廣實驗學校,廣州市海珠區六中珠江中學改為廣州市海珠區珠江中學,廣州市白雲區六中珠江學校改為廣州市白雲區珠江實驗學校,廣州市南武實驗學校改為廣州市海珠區南實初級中學,廣大附中花都實驗學校改為廣州市花都區花廣學校,黃埔區玉岩天健實驗學校更名為廣州市黃埔區天健學校等。
公辦名校撤回派駐民校師資
改名,隻是開始。記者獲悉,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廣東實驗中學等多所公辦名校,已經開始陸續将此前派駐民辦學校的校長、師資等撤回。
“此前派駐天河、白雲等區民辦學校的校長、老師已經回到本校。國家政策是兩年過渡期,但學校計劃一年左右就将派駐所有民校的校長和老師撤回。”一位從民校撤回到公辦名校的校長告訴記者。“按市教育局要求,所有的公參民學校明年年底前要完成脫鈎。”一位公校校長說。
今年7月,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關于規範公辦學校舉辦或者參與舉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公參民”義務教育學校若不符合要求,可視情況轉為公辦學校或終止辦學。
通知規定,公辦學校不得向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新增派具有事業編制的教職工。已經派出的,分階段分步驟有序引導退出。
通知規定,公辦學校單獨舉辦、公辦學校與地方政府及相關機構合作舉辦的義務教育學校,應辦為公辦學校;公辦學校與其他社會組織、個人合作舉辦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符合“六獨立”要求(即獨立法人資格、校園校舍及設備、專任教師隊伍、财會核算、招生、畢業證發放)的,可繼續舉辦民辦學校,但應在履行财務清算等程序,并對民辦學校及相關單位、企業等使用公辦學校校名或校名簡稱進行清理後,公辦學校逐步退出;經協商一緻且條件成熟的,也可轉為公辦學校。政策規定的過渡期為2年。
也就是說,“公參民”學校,要麼轉為公辦學校,若繼續為民校,須切割與公立學校在名字、教師、财務、招生、行政、辦學等方面的關系。
因此,對于家長、公衆來說,能看到的也許隻是更名,但深一層的人事、财務、辦學切割,難以真正體會。
熱點聚焦
公校資源撤出對民校有何影響?
公校資源撤出對民校會帶來什麼影響?
廣州市民辦教育協會會長陳峰認為,很多挂公辦學校的民校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跟着“師傅”學習有了自己的教學模式,“滿師”的不會有什麼影響。但部分民校面臨的問題是,公校派駐的校長和師資要撤出,但自己還沒培養好替補隊員和接班人,還沒形成自主管理力量,相對而言就會受到影響。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廣州中學名譽校長吳穎民表示,過去民辦教育借助了很多公辦教育的名氣和品牌,現在要将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的資源劃分清楚,但公辦學校依舊可以支持民辦學校,隻是不能挂牌、不能收取品牌費等。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晖認為,民校教學資源會有一定的改變,可能資源相較之前将有明顯的差距。
未來民辦學校的路在何方?
家長和公衆的關心比較務實:今後民辦學校還能讀嗎?要回答這一問題,必須弄清未來民辦義務學校路在何方。
義務教育民校将大幅減少
陳峰認為,未來民校會有三大趨勢:一是數量,民校總體規模和數量會縮小;二是質量,民校在本次政策的優勝劣汰之下,質量會有一定程度提升;三是定位,民校将從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變成教育發展的有益補充。
吳穎民表示,過去除部分提供優質特色教育的民辦學校之外,大部分民校是為沒有戶籍但又進不了公校的群體服務的。随着政府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受教育權利的全面保障,以及政策對民辦教育質量的要求提高,這些普通民校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其減少是必然的。
此外,教育部通知出台之後,江蘇、湖南、四川等省紛紛公布了“規範民辦”文件細則,大緻透露三個方向:不再審批新民校(含新校區);不得同意已有民校擴大辦學規模;壓減民校在校生占比,省域範圍控制在5%以下,縣域範圍控制在15%以下。
廣州雖然還沒有明确民校控制比例,但可參考隔壁“兄弟”城市深圳。近日出台的《深圳市民辦義務教育收費管理辦法》提到,到2025年,深圳義務教育階段民校,将從目前占比33.6%下降為15%。
廣州義務教育民校占比幾何?廣州市教育局發布的“2020學年廣州市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市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411所,在校生150萬人,小學992所、初中419所。其中,民辦中小學359所,在校中小學生44.24萬人,專任教師共約2.68萬。以此數據計算,廣州義務教育民校學生占比約為29.3%。
民校必須發展特色教育
未來經過淘汰,能生存下來的民校,必将是有鮮明辦學特色的學校。
吳穎民指出,公民同招之後,報名人數超過招生名額的民辦學校電腦搖号派位,民校不能再“掐尖”,很大程度上從賣方市場變為了買方市場。
一位校長表示,未來能生存的民校是兩種,一種是高質量的普通教育,另一種是個性非常突出、特色非常鮮明的特色教育。
吳穎民認為,未來民辦學校面臨生源選擇性降低、多樣性增加、同台比拼加劇的趨勢。學校要做好兩件事,一是分層走班、因材施教;二是打造特色,鍛造優勢。面對不再整齊的生源,民辦學校必須打造質量和特色,吸引一些家庭願意放棄免費的公辦教育前來就讀才能生存下去,因此民校必須提高師資待遇留住好老師,加大軟硬件投入研發更有效的教學方法。
而另一方面,2017年實施的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禁設義務教育階段的營利性民辦學校。強調民辦學校的非營利性質。也就是說,對于投資民校的資本來說,不能賺錢的同時還要加大投入,自然會有一些資本主動退出,留下公益基金和真正有教育情懷的投資者,讓教育回歸育人本身。
建議
推進教育評價改革 引導家長理性擇校
對于家長來說,面對民校變局,需要清楚民校狀況,轉變教育觀念。今後,民辦學校要獨立發展,重點在于打造區别于公校的教學特色。家長要很明白,想給孩子怎樣的教育,從而選擇公校還是民校。
廣州市執信中學校長何勇建議,引導公衆理性選擇學校,應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如果能從學生入學及畢業情況、素質教育落實情況、全面發展情況及學校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情況等多維度考核學校、老師、學生,且所有考核指标和結果公開、透明,全部向社會公布,讓公衆看到每個學校的教育能力、辦學水平,不同孩子在不同學校獲得的發展進步,讓大家都理解接受‘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家長自然能夠理性選擇,不再隻盯着分數選擇學校。”何勇說。
編輯:智羊
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