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圖文
/
南社明清古村落遊記
南社明清古村落遊記
更新时间:2025-07-17 11:52:20

曹之和,87歲。臉色黝黑,胡子雪白,對襟藍衫,藍色帽子。坐在自家黑紅色木樓前,沉默與和藹地望着路上來來往往的人,和過去的每一天一樣。

二十歲前,他建了自家的木樓,在這棟木樓裡,他過了一生,拉扯大了7個子女。前幾年,寨子裡一棵萎靡多年的老樹突然迎來“新生”,抽枝發芽,老人為此很開心,常會向人念叨。但他從沒想過,耄耋之年,這棟已破舊不堪的老樓,也會“新生”。

一群年輕人來到湖北土家族自然村楓香河,從裡到外,徹底改造了一遍,老舊吊腳樓變成了既古典又現代的“新民居”。房子變了,寨子裡人們的心,也就變了。

南社明清古村落遊記(土家村寨楓香河)1

2020年8月3日,樹林掩映中的楓香河。自民居改造以來,村民老舊的吊腳樓大部分改換容顔,成了“山間别墅”。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48個火塘

一個火塘就是一戶人家

曹之和是寨子裡年紀最大的老人,往上三代,都生長于楓香河。曹之和還記得他小時候的寨子,一個封閉的、三排民居的寨子,有48個火塘,每個火塘就是一戶人家。寨子隻有一條東西的街道,兩頭有“槽門”,隻有走槽門可以進出寨子。

南社明清古村落遊記(土家村寨楓香河)2

曹之和是村裡年紀最長的老人,每天坐在自家改造後的木樓前,有時候會給孩子們講寨子過去的故事。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太陽不大的時候,曹之和也會在寨子裡轉轉,給晚輩們和外來人講當年的故事。從原來東槽門的位置,走到西槽門,一路走一路講,槽門早就沒了,但記憶還在。

原來的東槽門外,一棵古桑樹和一棵古梓樹相對而立,每棵都有數百年的曆史,還有一棵古茶樹倚在懸崖邊上。

曹之和13歲的時候,寨子被土匪燒成了平地,桑梓也被火烤焦,桑樹再也沒活過來,梓樹數十年一直維持着半死不活的狀态,近幾年居然緩了過來,重新郁郁蔥蔥。

曹之和的父母也死于土匪之手,幾年後,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還是少年的他在原址重建了自己的房子,“那時候沒有車,全靠人力,去很遠的山裡砍木頭,沿着山路拉回來,鋸成木闆,一點點把房子重蓋起來了”。

楓香河的老房子,都是傳統的土家族吊腳樓,腳下是空的,用來養豬、養雞等,上面住人,再往上,一般還有一個閣樓,不能住人,但可以放糧食、農具等。

南社明清古村落遊記(土家村寨楓香河)3

村民鄧世選家,一側的屋檐下壘着買好的灰瓦,他準備下半年把廚房改造了。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蓋房子用的木材,都是山裡的杉木,村民們祖祖輩輩種杉樹,杉樹木質細膩、結實,處理之後,可數百年不壞,但容易失火。

80歲的譚顯文家,就曾因為意外失火而燒毀。在譚顯文家,他指着旁邊的一塊空地對新京報記者說,1981年,房子意外失火,他們一家人,“就剩身上穿的衣服”。一窮二白的他,在政府和親朋的幫助下,重蓋了房子,“沒吃的,政府救助了一部分,村民們支援了一部分,30個人幫我蓋房子,蓋了整整3個月,一共2700個工,沒人要工錢,甚至連肉都沒有,每天就吃玉米、土豆飯”。

木樓重生

用改變房子撬動生活

在親手建起來的木樓中,曹之和撫養了7個兒女,看着他們成家、蓋房子、如今,已是四世同堂。

沒想到的是,在他耄耋之年,房子還會迎來一次天翻地覆的變化。

2017年,通過東西部協作計劃,實施“楓香河益貧鄉村計劃”,同時由中國農業大學李小雲老師團隊提供技術支持,幫助村民改造民居。每一家民居改造完成,可以得到6萬元的無償補助。

那一年,一群年輕人來到了這裡。團隊剛來的時候,沒有硬化路,隻有一條土路,寨子裡人畜混居,到處都是糞便,一下雨就沒法兒下腳。村民們的木樓都很矮,屋裡陰暗潮濕,一股黴味兒,“感覺比山外至少落後30年”。

是什麼造成了貧困?做扶貧工作多年的李小雲總結出一個答案,“傳統與現代的長時間脫節,是造成這些深度貧困村結構性貧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才能讓村民們傳統的生活與現代對接呢?李小雲覺得,房子是一個契機,對村民來說,他們一輩子的生活,都和房子連接在一起,房子是最容易撬動他們傳統生活的支點。

楓香河的房子都是木制吊腳樓,極具民族特色,但同時也非常不便于生活,而且衛生條件極差。他覺得,可以通過改造的方式,以房子為載體,輸入現代生活方式,輸入現代價值。

南社明清古村落遊記(土家村寨楓香河)4

閑不住的曹之和老人在自家的吊腳樓前,他正在檢查晾曬的豆角有沒有幹透。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曹之和的房子是第一批參加改造計劃的,工人們把原來陳舊的木闆牆重新打磨、上漆,補上空缺,把豬圈、雞圈遷到野外,在木樓中建了現代化的衛浴、廚房設施,此外,還升高了閣樓,變成正規的二樓,在二樓嵌入了現代化的客房。

這些客房可以接待遊客,既能讓村民和“城裡人”産生聯系,也是一項可以長久經營的産業。

遊客進家

讓生活重新有了希望

楓香河四周都是大山,唯獨東邊有一個缺口,每天的第一縷晨曦,都從這裡照進寨子。寨子的最東邊是謝良華家,他家正對着缺口,站在改造後的二樓露台上,可以第一個看到朝陽。

南社明清古村落遊記(土家村寨楓香河)5

兩個放暑假的孩子在村裡的木樓上自拍。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吃過早飯,客人出門了,謝良華打掃了客房,換上幹淨的床上用品,把床單疊成一朵花,放在大床的中間。

做完這些,他又騎着摩托車下山,去鎮上買點兒食材。他的母親坐在廚房門口,靜靜地看他遠去。

謝良華的母親是低保人員,幾年前得了腦梗,除了吃飯和睡覺,白天大部分時間都坐在這裡,幾乎不說話。

南社明清古村落遊記(土家村寨楓香河)6

白天的時候,謝良華的母親大部分時間都坐在自家廚房外的台階上,幾年前,她得了腦梗,交流不便,很少說話。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謝良華讀書不多,年少時就出外學徒,學了一門廚師的手藝,結過婚,又離婚了,多年一直在山外打工。

幾年前,謝良華的爺爺、父母相繼染病,他不得不回家照顧病人。

謝良華的房子是父母留下的,和其他房子一樣,低矮、陳舊、陰暗、潮濕,人住的房子和豬圈在一起,衛生堪憂,這或許也是村裡人以前多病的原因之一。

回家之後的謝良華,面對破舊的房子和房子裡3位病重的老人,他一度絕望,“有時候我甚至會想,要是3個老人再活20年,那時候我50多歲了,我還能幹什麼”?

2019年,爺爺和父親去世,隻剩下腦梗的母親,但謝良華依舊出不了門。而且,為幾位老人看病,幾乎掏空了家裡的積蓄,“那是我最難的時候,完全看不到未來”。

當時,村幹部勸他改造自家的房子,而且他有手藝,改造之後,還可以在家裡為遊客做飯,“如果房子太破,有誰願意在家裡吃飯呢”?

謝良華找親戚朋友借了錢,再加上助貧項目的補助,把自家房子改造了,豬圈拆除,屋裡添加了衛生間、浴室,還在二樓嵌入了兩間客房。

南社明清古村落遊記(土家村寨楓香河)7

村民們在老舊的木樓裡加裝了現代化的衛浴。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現在壓力更大了,因為要還債,但也不再絕望了。”實際上,自去年開始,寨子裡就有了遊客,謝良華也開始為遊客做飯,每人每頓50元,他可以分到45元。今年7月,他的房子改造完畢,也開始承接住宿業務,“我有手藝,也不怕辛苦,就怕沒有機會”。

新的家園

外出的村民回來了

謝良華是被迫回村的,但民居改造開始後,有更多的年輕人開始主動回村。曹之和的孫女曹坤就是其中之一。

曹坤一家4口,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妹妹上大學。曹坤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州府恩施做教師。還在恩施買了房子,如無意外,未來會在那裡徹底安居。她從小長大的寨子,則成為偶爾探親時才會回來的地方。

但民居改造改變了她人生軌迹。2019年,她家房子開始改造,她和父親備好木料之後,父親繼續外出工作,家裡的改造工作,大部分都是她在照看。

今年年初,曹坤幹脆辭職回家,并參加了本地的儲備幹部考試,成了一位村裡的儲備幹部,徹底留在了這裡。半年來,她和妹妹兩個人完全負責了自家房子的改造。

曹坤家的院子不大,院子外面是一道斜坡,沿坡而上,門口兩根歪歪斜斜的木杆子,搭起了一座稻草頂的寨門,稻草剛剛鋪上,還沒完全建好。正對着寨門的院子另一側,有一座竹子的秋千,那是曹坤和她父親兩個人親手做的。

南社明清古村落遊記(土家村寨楓香河)8

曹坤給兩片劈開的樹幹上漆,她打算将兩片木材拼起來做個桌面。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院子裡散落着各種形态的樹幹、樹根、樹枝等,還有膠水、角磨機、尺子、繩子等工具。

幾個人坐在小闆凳上,有曹坤、曹坤堂哥曹森林,還有同樣從外面回村的副書記陳林。

他們把各種山裡撿來的材料加工成工藝品:一截坑坑窪窪的樹根,打磨之後,做成花盆;成捆的野茶樹枝,剪成小段,和幹花一起用膠水粘起來,再加個自制的木框,就是一幅“樹枝畫”;一棵小茶樹,種在樹幹挖出來的木盆裡,就是一個盆栽……在他們的家裡,手工制作的裝飾品随處可見。

南社明清古村落遊記(土家村寨楓香河)9

陳林幫助曹坤家自制手工藝品,材料都是山上找來的樹枝、樹根等“廢料”。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陳林也是本村人,退伍後一直在外做生意、打工。幾年前,回鄉參加村裡的工作,民居改造快結束了,他打算教大家自制各種手工藝品,曹坤家是第一家,後面還會有很多家……

家園之外

漫山遍野都是搖錢樹

楓香河地處深山,自然資源豐富,山上茂密的樹林裡,不僅有各種時令的菌子、野生的猕猴桃、拐棗、木瓜,還有成片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就在剛進寨子的山坡上,一道山泉傾瀉而下,山泉旁邊,還有一顆長在石頭縫裡的紅豆杉,這棵樹被村民們稱為最堅強的紅豆杉。

南社明清古村落遊記(土家村寨楓香河)10

樹林掩映中的楓香河。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山上還有衆多野生的茶樹、竹子、野花,以及村民們種植的杉樹,這些樹木經年累月地生長,多有巨大的古木,也有死亡幹枯的樹幹、被風刮折的樹枝、被雨水沖刷出地面的樹根……

“過去沒改造民居的時候,這些根本沒人要”,陳林說,尤其是樹根,“燒火都嫌棄,太硬了,劈不開、燒不透”。山裡的野果也很少有人采摘,交通不便,采了也沒地方賣。

民居改造開始後,這些都成了寶貝。沒人要的樹根、樹幹,随手撿回來,稍作加工,就是一個天然的裝飾品。如果從網上買做好的成品,每一個都得數百上千元。山裡的野果,則是釀酒的絕佳材料,自釀的高度玉米酒,泡上山裡的猕猴桃、木瓜、拐棗、紅豆杉籽等,一段時間後,口味絕佳。

DIY不是年輕人的專利,譚先文家有一排大桶的自釀酒,每一桶泡着不同的野果。62歲的曹之菊家裡,則有許多手工藝品:半片樹幹打磨光滑後,裝上幾根木棍,倒過來就是一個長條凳;一節樹根打磨成落地的衣架,擺在床邊;歪歪扭扭的床架,也是他們在山裡撿來的樹枝和樹幹,然後請木工打造的;還有床頭櫃、桌子、椅子,全都是這麼做成的。

曹之菊的家,就在當年被土匪燒毀又重生的梓樹下,數十米高的樹冠,正午時分可以遮住半個院子。她的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在這棵樹下度過。

南社明清古村落遊記(土家村寨楓香河)11

幾個村民在曹之菊家的房後閑聊,他們面前是一個正在修建中的小廣場。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上世紀八十年代,她和丈夫重建了老房子,後來在這裡生育了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如今,孩子們都在外打工,孫子也被帶走了。

這次改造房子費用是孩子們掏的,但他們沒有要求孩子們回來幫忙,全都是老兩口看着改造完成的,包括打造家居、裝飾品的木頭、樹根,也是兩個人一點點從山裡撿回來的。

在家務工

村裡建了藤茶基地

楓香河山上的一片茶園裡,幾個村民正在鋤草,便攜式的割草機背在身上,旋轉的刀頭發出嗡嗡的聲音,草屑四散。

這是一個藤茶基地,2018年,當地引進農企,流轉了數千畝土地,種植當地特産的藤茶,藤茶是一種藥茶,也可以作為普通的飲品。大山裡的楓香河,土地資源豐富,每家都有數十畝山地。但在過去,這些山地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紅薯、土豆等,“吃飯問題不大,但賺不到錢,很多人都不種地,外出打工了。”曹森林說。

流轉了土地之後,楓香河的村民們可以獲得土地流轉的收入,也可以選擇在藤茶基地就近務工,再多一份收入。

曹之和的三兒子夫妻倆就在藤茶基地幹活,這幾天的工作是鋤草,鋤1畝地160元,一個人一天可以鋤1畝多。

南社明清古村落遊記(土家村寨楓香河)12

村民們在藤茶基地鋤草,每鋤一畝160元。基地的地是村民們流轉出去的,村民又在基地裡打工,可以多得一份收入。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因為路遠,務工的村民中午大多不回家。三兒媳婦給曹之和留了午飯,自己熱一下就可以。曹之和說,他本來不需要午飯,但孩子們怕他餓着。

其實,在過去的生活中,村民們都是一日兩餐,這也是曹之和說不需要午飯的原因。但民居改造後,當地的扶貧幹部、助貧企業的派駐人員以及遊客,帶來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大部分村民也改成一日三餐了。

曹之和家對面的廖紅玉家,原本是村裡唯一的磚房。如今也通過改造裝修,變成了木闆外牆的樓房。

南社明清古村落遊記(土家村寨楓香河)13

廖紅玉家的房子,原本是村裡唯一的一棟磚房,如今也改成木樓風格了。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廖紅玉的丈夫也去基地鋤草了,她在家裡看孫子。改造房屋幾乎花光了她所有的積蓄,而且因為要看孫子,他們夫妻無法再出遠門。丈夫有一個農用車,幫别人拉貨,生意少的時候,也會去藤茶基地幹活賺錢。

參與變革

自己改變自己的生活

同樣是就地取材,今天的楓香河人,把原始的素材做成工藝品。但對過去的楓香河人來說,隻是貧困和閉塞之下的無奈選擇。人們在山上伐木建房,樹幹做梁、柱、牆壁,剝下來的樹皮壓平後做瓦,這樣的房子,梁、柱和牆壁數百年不壞,但瓦用不了10年就得換一批。

村民鄧世選的家裡,就有一間“樹皮瓦”的房子。

南社明清古村落遊記(土家村寨楓香河)14

鄧世選的房後,還留着一間以前養豬的低矮木屋,樹皮房頂已經朽爛,有小樹在屋頂上生根。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從村子的中心,沿着一條硬化路一直上山,大約一公裡左右就是鄧世選的家。這條路上隻有他們一家人,路是楓香河村所在的盛家壩鎮為他們一家修的。他自己負責挖路基,鎮裡出錢硬化。

盛家壩鎮黨委書記李華軍說,這是當地脫貧攻堅中普遍的做法,所有的活動都鼓勵村民們自己參與,村民做好基礎,政府出錢完成。包括打造産業、修路、改造整體環境等,“我們會因為一家人而修一條路,但前提是他們自己也要參與修路的過程。比如我們可以免費發放美化環境的花苗,前提是村民要把自己的院子收拾好,籬笆紮起來,地平整好。他們自己參與了,才能真正持續下去,這也是激發内生動力的途徑之一”。

“參與感”是一個頗有人文色彩的詞彙,李小雲希望改變生活的過程中,村民們自己參與其中,甚至成為主導者,因為他們經曆了從傳統到現代的過程,會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新的現代生活中。所以,民居改造中,團隊隻是做了規劃,規定了基本要求,比如要有現代化衛浴和廚房,客房要有幹淨整潔的床鋪等,其他工作都是村民們自己完成。鄉親們像以前一樣,自己蓋自己的房子,自己裝飾自己的房子。

村民們不會用“參與感”這樣的說法,但他們有同樣的自覺。曹之菊會向每一個客人介紹,他們老兩口是如何從山裡撿回木頭,如何拜托木匠打造他們想要的家具。

曹坤則沉浸于親自打造家園的過程中,她跟着堂哥、書記他們,開車上山,在山裡尋找枯樹幹、爛樹根,費盡周折拉回家,琢磨每一件材料的用途,包括數百斤的大樹根,“這個打磨一下,倒過來,就是一個桌子的支架,再劈開一截樹幹,拼起來做個桌面。”她說。

走向網絡

當手機成為生産工具

8月3日傍晚,晚飯後,曹坤的家裡聚集了幾個年輕人。她和妹妹,堂哥曹森林、曹森林的女兒、回村工作的書記陳林都來了。

房檐上的燈籠已經點亮了,燈光把廊柱、飛檐、牆壁映的通紅。屋裡的桌子上,擺着一套直播的設備,幾個人正在調試設備。

楓香河的民居改造即将進入尾聲,38戶人家,34戶常住家庭,除了幾戶不打算改造的之外,近30戶人家今年之内都會改造完成。

曹森林是村民小隊的隊長,陳林是上級行政村的幹部,曹坤是儲備幹部,他們需要考慮未來的事情了。他們打算用直播的方式,讓更多人知道楓香河,在這之前,他們要确定直播的内容,尋找能引起人們興趣的東西。

8月4日下午,應新京報邀請,楓香河還在新京報鄉村頻道進行了一場直播,這也是民居改造之後的第一場直播,主持人就是回村的大學生曹坤。

南社明清古村落遊記(土家村寨楓香河)15

曹森林的女兒坐在客房裡,測試直播設備。民居改造接近尾聲,村裡購買了直播設備,打算在網上進行直播。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對村民們來說,直播并不陌生,不少年輕人本身也在玩直播,但直播整個村莊,在當地仍是新鮮的。有村民穿起了土家族的民族服裝,有人在家門口遠遠地觀望。曹之和講述了古村落和古樹的故事,謝良華在自家的廚房裡,用柴火竈和生鐵大鍋炒了一份本地産的蕨根粉……

在楓香河之外,鄉鎮的幹部們也在考慮未來的事情,盛家壩鎮黨委書記李華軍告訴新京報記者,當地政府打算把楓香河打造成一個網紅基地。第一件事,是在楓香河舉辦兩屆農民網紅培訓班,在盛家壩鎮乃至恩施,更多的村莊,都有類似的條件,“光完整保留古村落的村子就有5個,還有很多類似的山中村落,都可以從楓香河借鑒經驗”。

此外,當地鎮政府派駐的幹部、執行楓香河益貧計劃的團隊,和中國農大李小雲教授的團隊,則在加緊進行村民的培訓:客房裡的被子要怎麼疊、毛巾該怎麼放?是否需要添幾個裝飾品之類,都要手把手地教。

故事開端

民居改造并不是結果

8月5日早上,曹坤接到了一個訂單,有一個20人左右的團隊,要來楓香河旅遊住宿,計劃住20天。曹坤算了一下,村裡客房剛好能接待。

南社明清古村落遊記(土家村寨楓香河)16

吊腳樓的房檐上,挂着嶄新的紅燈籠。在楓香河,這是每棟木樓改造後的标配。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楓香河的客房,采用合作社經營的方式。合作社是在新湖團隊和李小雲教授團隊幫助下,于今年成立的。負責人是隊長曹森林,具體操作的是曹坤,合作社統一經營、統一标準、統一服務,所有來客,不論是住宿還是吃飯,都在合作社結賬,之後合作社将總價的90%返回給具體接待的村民,剩下10%,一部分用于合作社的基本運轉,一部分在年底給村裡的老人、低保戶、五保戶等分成。

“客房是村民對接現代化的産業,同時也是整個村子進入現代化的起點,”李小雲說,“經營客房,不隻是為提高農戶個體的收入,也是在尋找一個共同富裕的途徑”。

2020年5月1日,合作社正式開始經營,盡管受到疫情和洪水的雙重影響,但兩個多月的時間裡,20多家民居,仍然有15萬左右的收入。

“2019年,楓香河就脫貧了,”隊長曹森林說,“去年楓香河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人均收入超過了7000元。但如果沒有這個民居改造計劃,脫貧後的人們,轉變生活方式的過程,可能會很久。也有可能木樓被推倒,蓋成千篇一律的磚房,還有可能脫貧的人們逐漸移居山外,留下空空的村莊……”

南社明清古村落遊記(土家村寨楓香河)17

有時候,曹之和老人也會拄着拐棍在寨子裡轉轉,這個他從小長大的地方,如今已經變得快不認識了。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房子是村莊的一部分,也是村民們最重要的生活資料,一棟棟現代化的鄉村“别墅”,意味的不僅是收入的變化,更是生活方式的變遷。它吸引了曹坤這樣的年輕人,也改變了曹之和這樣的老人。對他們來說,民居改造的完成,不是一段鄉村故事的結束,恰恰相反,是故事的開端。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影 王穎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危卓 李世輝

來源:新京報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epson l1300 series恢複出廠設置(EPSONStylusPhoto)
epson l1300 series恢複出廠設置(EPSONStylusPhoto)
  EPSON Stylus Photo 1390 Series提示服務請求是清零問題,清零一下就好了      Photo 1390打印機如下面視頻交替閃燈   EPSON Stylus Photo 1390打印機如下面視頻交替閃燈是清零問題   ,清零小就好了   Photo 1390打印機如下面視頻交替閃燈      愛普生Photo r1390清零成...
2025-07-17
香蜜主演現狀楊紫(楊紫6部巅峰之作)
香蜜主演現狀楊紫(楊紫6部巅峰之作)
  近日,由楊紫主演的《親愛的熱愛的》正在熱播,甜甜的愛情與激情澎湃的遊戲競技(網絡安全)的碰撞,真是為我們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呢。而除了《親愛的熱愛的》外,在楊紫的衆多作品中,有6部劇比較突出,《香蜜》排第二,最後一部至今無人超越!      六、青雲志   青雲志是一部古裝仙俠劇,而它也由一二兩部構成。在這部劇中,楊紫飾演的是擁有絕世容顔的陸雪琪,在青雲志...
2025-07-17
日本綜藝讓人吃蟑螂(日本綜藝無下限)
日本綜藝讓人吃蟑螂(日本綜藝無下限)
  搞笑大全,你們這是經曆了什麼,哈哈哈!!      你不要過來呀!      我朋友,看看有沒天賦      隔着屏幕都覺得疼      下雪地滑      翻滾吧!      跳崖第一視角      這腰怕是廢了吧      最後誰吃了蟑螂?      ,
2025-07-17
曆史最強控衛是威少(威少成控衛進化經典案例)
曆史最強控衛是威少(威少成控衛進化經典案例)
     自打2008進入NBA,威少一直是憑借狂野的球風、頂尖的身體素質,在西部開疆擴土。說起威少的進攻爆炸力,無論專家,還是球迷都會不由的豎起大拇指。可作為一名主控,他的傳球技能和臨場的判斷,卻始終是外界質疑的焦點。   每個人談及威少,最先想到的都是他橫刀立馬的戰斧劈扣,是他蠻不講理的霸王步突破。即便,随着生涯的推進,威少的統治力不斷升級,可他作為攻擊...
2025-07-17
清朝縣令的任免(清代的吏部是如何選官任官的)
清朝縣令的任免(清代的吏部是如何選官任官的)
  吏部因負責文官的選任和升降調補,所以在六部中的地位最高,就和現在的中央組織部一樣,是一個專門管理人事任免的部門。清代的吏部雖然不如明代那麼顯赫,但仍然握有中下級官員的任免大權。      很多人都認為讀書人一旦中了進士後,就會很快進入仕途,或留在京城做官,又或是外放各省知縣,其實這種看法是不符合實情的。事實上,不管是新科進士,還是在職人員升遷,都不會馬上...
2025-07-17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