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民俗
/
了解清明節的由來和風俗習慣
了解清明節的由來和風俗習慣
更新时间:2024-06-03 11:52:56

了解清明節的由來和風俗習慣?又是一年的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我國繼春節之後又一個法定節日,是我國人民祭祀先祖和英烈的日子清明一到,随着氣溫逐漸升高春暖花開,雨量逐漸增多,正是春耕春種和人們走出室外踏青遊玩的大好時節民間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産有着密切的關系,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了解清明節的由來和風俗習慣?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了解清明節的由來和風俗習慣(清明節的由來和風俗)1

了解清明節的由來和風俗習慣

又是一年的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我國繼春節之後又一個法定節日,是我國人民祭祀先祖和英烈的日子。清明一到,随着氣溫逐漸升高春暖花開,雨量逐漸增多,正是春耕春種和人們走出室外踏青遊玩的大好時節。民間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産有着密切的關系。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除了民間祭祀以外,國家層面每年有黃帝陵等祭祀,各地有炎帝等祭祀活動。掃墓俗稱上墳,祭祀亡者的一種紀念活動。按照習俗,掃墓時要攜帶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再将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清明節,又叫踏青節,這個時候正是春光明媚春鳳蕩漾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節。所以就有清明踏青,并開展蕩秋千等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祖悼念已逝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别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陽春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萬物萌動,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我國把每年三月十二日作為全民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人民積極開展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放風筝——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過去,人們把風筝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春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移植樹木等一系列風俗活動。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祀亡者的傷悲,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曆史。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其一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曆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诏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