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經全媒體記者 向秀芳 紐約聯合國總部報道 當地時間7月7日,聯合國發布的《2022年可持續發展目标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陷入極端貧困的人口新增9300萬人,四年多的減貧進展化為烏有。據估計,過去兩年有1.47億兒童的線下教學受到影響。
報告指出,氣候危機、COVID-19 大流行和世界各地沖突增加,使得聯合國17項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标(SDG)的實現處于危險狀态。報告強調了當前面臨挑戰的嚴重性和規模程度,這些相互疊加和交織的危機對人類的食物和營養、衛生、教育、環境以及和平與安全狀況産生了連帶影響。
COVID-19大流行對各項可持續發展目标均造成了嚴重破壞,其影響仍遠未結束。根據報告提供的其它數據,截至2021年底,全球直接或間接因COVID-19導緻的死亡人數達到1500萬。
同時,世界瀕臨氣候災難邊緣,數十億人已經感受到氣候災難帶來的後果。2021年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6%,達到曆史最高水平,完全抵消了大流行病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下降。為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最壞影響,《巴黎協定》設定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必須在2025年前達到峰值,然後在2030年前下降43%,到2050年降至淨零。然而,根據目前各國對氣候行動的自願承諾,溫室氣體排放量将在未來十年增長近14%。
此外,世界見證了自1946年以來數量最多的暴力沖突,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現在生活在受沖突影響的國家。截至2022年5月,約1億人被迫流離失所。烏克蘭危機導緻糧食、燃料和肥料價格飛漲,進一步破壞了供應鍊和全球貿易,擾亂了金融市場,并威脅到全球糧食安全和援助流動。由于烏克蘭危機和潛在的新一波COVID-19大流行,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下調了0.9 個百分點。
世界上最脆弱的國家和人口群體受到了更大程度的沖擊。婦女失業的比例更大,同時家庭照料工作量增加。一些證據表明,大流行病導緻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加劇。 年輕人的失業率持續高于大流行病之前,童工和童婚現象也在增長。
最不發達國家正面臨經濟增長乏力、通貨膨脹率不斷上升、主要供應鍊中斷、政策不确定和不可持續的債務等影響。報告警告稱,當前全球正處于緊要關頭。要麼無法兌現援助世界最弱勢群體的承諾,要麼在2030年前努力挽救可持續發展目标,并為人類和地球帶來有意義的進步。
聯合國主管經濟和社會事務副秘書長劉振民表示:“可持續發展目标中制定的路線圖是明确的。正如各種危機交織在一起會加劇其影響一樣,解決方案也是如此。例如,當我們采取行動加強社會保障、改善公共服務并投資于清潔能源時,我們就應對了日益嚴重的不平等、環境退化和氣候變化的根本原因。”
報告還強調,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要在擺脫危機後變得更加強大,并為今後未知的挑戰做好應對準備,必須優先出資建設數據和信息基礎設施。
“我們對這些相互關聯的危機的反應催生了新的思維方式并開辟了新的機遇。例如,對 COVID-19 大流行的響應加快了數字技術的采用,并導緻采用創新的服務交付方法。互聯網用戶數量從2019年的41億激增至2021年的49億,增長了 7.82億。大多數使用中高科技的行業已經恢複到疫情前的生産水平。所以,今年,看到了數字技術的貢獻。”劉振民在當天舉行的媒體會上表示。
劉振民呼籲全球加快行動,“我們必須從結束武裝沖突開始,走上外交與和平的道路,這是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我們必須走低碳、韌性和包容性的發展道路,除了在國際金融與債務方面推進全面轉型,還需要建立架構來實現這些目标,避免出現發展中國家落于後面的雙軌複蘇局面。我們知道解決方案,我們有可持續發展目标的路線圖來指導度過難關,可以一起變得更強大、更好。”
據了解,17項可持續發展目标于2015年由聯合國所有會員國一緻通過,是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組成部分。
更多内容請下載21财經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