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飯:是福建福州市的傳統名小吃,起源于福州長樂區。誕生于上個世紀80年代,由福州傳統解暑飲料“冰水”演變而來。是福州地區,夏季民衆的一道解暑甜品。
将糯米煮5分鐘後倒出控水,再倒回鍋中,加入少許香草精,小火不停攪拌煮10分鐘,煮至米飯粘稠後關火,加少許糖、黃油拌勻,冷卻後再加入自制冰水、碎冰、水果、芋圓,仙草、葡萄幹、銀耳、紅棗片、椰果等拌勻即成。
面煎粿:由面粉、白糖、蘇打水、水酵母和清水制成的福建省漳州市特色風味小吃。
油拌索面:是一道福建省莆田市的地方小吃。色澤鮮豔,美味可品口。莆仙方言把線面稱為索面,取意為線面是由面粉和食鹽後,由粗而細,反複拉制布成,成品就是細長的面粉索子。
崇武魚卷:是福建閩南傳統的特色名小吃,屬于泉州十大名小吃之一,其主要原料為精選優質魚,其中又以馬鲛、鳗、鲨等最佳,高質量的魚卷,入口柔潤清脆,咀嚼時齒頰留香,既沒見魚肉,也不含腥味,有一種特有的清鮮滋味。
崇武人出外探親訪友,喜歡帶上他們的特産魚卷,表達心意。在閩南舉行的比賽中多次獲獎,深受閩南百姓及來惠安旅遊觀光的遊客的贊賞。
千頁糕:是福建福州市的地方特色面點。它如千層疊嶂,香潤軟糯、入口溶化,常被選作筵席的甜點。
特别是福州的味和“千頁糕”,油潤無渣、吃不粘齒,味道清甜。揚名了數十年,一直深受群衆喜愛。
炒肉糕: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一道傳統小吃。作為福州傳統甜點,它也有着自己的曆史,自己的故事。過去福州一帶的農家人娶媳婦兒,新娘子進門接受考驗的第一項廚藝就是炒肉糕了。如果做的好,這個媳婦兒也就算是合格了。
炒肉糕是用地瓜粉、白糖和水調和成漿 ,然後放鐵鍋裡用豬油炒出來的膏狀甜食,色澤白透,富有彈性,形态有點像果凍。
貓仔粥:是福建诏安特有的一種傳統名吃,名蜚中外。它以米飯、海鮮、家禽肉等為原料,經獨到的烹饪技巧,聚于一鍋。粥清見底,蝦紅、鱿白、魚血、雞黃、肉赤,色澤相映,數葷一素,清鮮醇美,風味獨特。
四果湯: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名點,發源于福建閩南地區。味甜爽口,清涼解毒。在很多代人的記憶裡都離不開一種伴随着炎夏和蟬聲的爽口甜蜜,那種爽口香甜源自于一碗流傳已久的四果湯。
四果湯曆史悠久,系福建閩南一帶非常出名的特色小吃,興于泉州、漳州一帶,具有祛暑降溫的作用,因而在夏季備受人們喜愛。每至炎夏,或是街邊小攤,或是老字号店鋪,人們總是喜歡适時地叫上一碗四果湯,消卻炎炎夏日的悶熱。
泉州面線糊:是福建省泉州市的著名特色小吃。呈糊狀,是由細面線,番薯粉,和水制作成。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閩南地方風味。
三層涼糕:是福建南平知名的地方小吃之一。糕制作精細,糕體松軟,層次豐富清晰,色彩缤紛,味道香甜可口,宜熱食。把芝麻去皮洗淨,炒熟。晾涼後放在案闆上,用擀面杖擀碎。把青梅、瓜條切成小丁,與250克白糖、葡萄幹、芝麻粉和香蕉油一起,拌勻成餡。
把糯米放在盆内,加水2.5千克,上屜蒸熟後晾涼,加白糖500克拌勻。然後将拌糖的熟糯米在方盤内鋪約1.6厘米厚,每鋪一層加入适量糖餡,共鋪三層,最上層撒上青紅絲。
雲霄水圓仔:又稱大肉丸。是一道福建雲霄的傳統小吃。用新鮮的豬腿吃肉作料,佐以錢露、鹵味加啊而成的。它色澤潔白,脆嫩鮮美。據傳,雲霄水圓創刊是從廣東潮汕傳入的。此後,制作方法經雲霄人改造,遂形成獨特的風味。
它選擇吃肉特别講究:定要宰後不超過半小時,神經組織尚未死亡的肉,并且宰前不能讓豬奔跑,否則肉将失去粘性,制成圓仔不脆嫩,味道也大為遜色。
綠豆粉粿:是漳州傳統小吃之一。綠豆粉粿以綠豆為原料,看上去晶瑩剔透,白裡透黃;切下一小塊,拿在手裡輕輕晃動,粿塊微微顫動,柔韌而富有彈性;吃進嘴裡,頓感冰涼滑嫩,細膩爽口,稍嚼即碎且帶有Q勁,味道甜美。
芗城區台灣路143号的“新亭阿山粿店”店主許俊傑,三代從事粿糍制作,以傳統工藝所做的綠豆粉粿,一直為食客所喜愛。
杜浔酥糖:又名漳浦酥糖,是福建漳州市的一種地方傳統甜點。因産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杜浔鎮而得名。主要原料是花生仁、蔗糖、麥芽糖、豬粽頭肉等,口味酥脆,工藝是炒、熬、煮。
杜浔酥糖已有百年曆史,以傳統工藝結合現代科技,科學配方精制而成,采用先進生産技術,精心選料,制作精良,以其獨特的酥、香、脆而聞名!營養豐富、香酥可口、油而不膩、自然純正、風味特佳。名揚海内外。
煨豆腐:是福建省永安市著名的傳統小吃之一,通常稱之燙嘴豆腐。其制法是将豆腐塊置大鐵鍋内,加目魚、豬腳、排骨、清水等,以炭火久煨,将豆腐煮成蜂窩狀,使之入味。煨好後,熱豆腐小塊蘸醬油、蒜頭、冰糖等做成的調料食用,味道香甜。
米漿粿:是福建漳平的一道傳統風味小吃,是用米漿蒸制而成的。蒸時加一層熟一層,熟一層再加一層,循環反複,又名“千層糕”、“米漿果”。入嘴飄香,口感滑嫩。
美好的生活應該充滿期待,驚喜與感激!
我是甜歌!感謝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