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屈原。據民間傳說,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江裡的魚蝦鼈蟹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裡投食物。年複一年,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每逢端午節那天,便用竹葉把糯米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劃着龍船到汨羅江,投到江裡祭祀屈原。這就是粽子為什麼叫端午粽的來曆。
關于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汩羅江的記載,最早應該是在南朝時吳均所着的《續齊諧記》中:“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但實際上,吳均本是吳興故鄣人,并未曾去過荊楚,他所着的書中關于屈原五月初五投江的内容實際上是來源于民間傳說。
但後來随着曆史的發展,這一說法便被廣為流傳。據傳,屈原,我國曆史上着名的愛國詩人、楚國大夫。于公元前340年遭受亡國之痛,相傳,悲痛欲絕的屈原選擇了在農曆五月五日這天,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扔進了江裡,希望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大夫的屍體。人們看見了紛紛效仿,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引魚蝦來食。
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至此以後,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就流傳至今,随着時代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對美食口味的追求,此後粽子的做法和其中所加入的食材也因地而異,但其中所蘊含的曆史意義是從不曾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