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民俗
/
少數民族建築及文化
少數民族建築及文化
更新时间:2025-07-29 17:52:46

來源:【中國民族建築】

民族建築文化博覽(十二)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長期生活在特定的區域裡,為了适應特定的地理環境,各民族在社會整合的大環境下,形成了自身民族能夠生存,又能夠與其他民族兼容的和諧場景。通過研究各民族建築,我們要樹立與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号和形象,增強各族群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以建築文化為依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少數民族建築及文化(我國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村落建築)1

東北大地

東北地區有自己特定的氣候和地理環境,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也有自己不同的風俗習慣,也就使得這些少數民族的建築有别于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具有自己的特色,以适應東北地區嚴寒的天氣和特殊的環境。

住宅建築作為和人們日常生活最為密切相關的建築,它的建築、結構、風格以及材料都要和當地的氣候和地理環境相關聯,要适應當地的環境和生态條件,這樣才能滿足人們生存和生活的需要。

東北地區大部分屬于中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長。而平原多,江河、山地較少,森林資源比較豐富。少數民族居民多依靠豐富的自然資源,以放牧、漁獵、耕種為生。因此建築物的方位、樣式,以及裝飾,都和各個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風俗習慣密切相關。

最典型的東北少數民族民居樣式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這在滿族人家中是最為常見的,以獨立的三間房為主,而兩間房或五間房都是三間房的另外一種形式。民居基本上都是坐北面南的房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采光和取暖的需要。另外,房子的走向也是很有特色的,坐北面南的房子叫正房,面向東面或西面的房子叫廂房,東西廂房的采光都不如正房好。從陽光照射的角度來看,人們把坐東面西的房子叫西廂房,坐西面東的廂房叫東廂房。東廂房要比西廂房好一些。

少數民族建築及文化(我國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村落建築)2

滿族土坯房

在封建社會,當一夫多妻制還合法的時候,妻子們住的房間體現出了她們的地位。第一個娶來的是原配,住的地方自然就是正房了,所以原配又被為正房;以後再娶的就住廂房,廂房又叫偏房,所以後娶的妻子們也被稱為偏房。大多數人家是不可能蓋很多走向的房子的,隻能蓋一個走向的房子,那就是正房。隻有有錢人家才有能力和需要蓋其他走向的房子,通常是在正房的兩端再蓋出東西廂房來,如果在正房前面再蓋一趟坐南面北的房子的話,就圍了個方形的院子,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四合院。有些還要在院中建院,院外建院,可謂三進三出。大門不出二門不進的典故也是源于東北民居的。

有錢人家蓋的房子是磚瓦結構的,但絕大多數的老百姓都是用土與茅草混合泥水而建的,房頂是用茅草蓋的,行話叫苫,或者叫苫房。

蒙古族住的是蒙古包,這是受他們風俗習慣的影響,因為蒙古族牧民必須随着水源牧草不斷遷移,蒙古包的結構特點充分适應了這種遊牧生活。蒙古包各部分之間的連接非常精巧方便,建築拆卸和運輸都很容易,而且美觀實用,風雪來臨時,包頂不積雪,大雨沖刷包頂不存水,圓形的結構還可以抵禦風暴襲擊。氈的厚度可随季節增減。底部的圍氈,天熱時可以卷起通風。

少數民族建築及文化(我國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村落建築)3

蒙古包

由于蒙古還包屬于活動性的建築,不需要磚瓦等材料,也不需要挖土打地基,僅僅用牛羊的毛皮和少量木材就可以了,對于保護草原的生态植被具有積極的意義。蒙古是包白色的表面,還裝飾着由紅、藍、黃等顔色布料做成的如意花紋,充分體現了功能需求和審美需求的統一。

朝鮮族和鄂倫春族的民居建設也是适應環境的結果。無論什麼類型的朝鮮族傳統民居,隻要走進房屋,就能看見一個很大的炕。炕是朝鮮族人在室内的主要活動空間,親友們在炕上圍桌對飲,婦女們在炕上做活計,孩子們在炕上玩耍。炕大,散熱面積就大,屋裡到了冬天就會顯得特别暖和。在延邊地區朝鮮族房屋内的竈坑更是别具一格,它下陷在地下,底部低于地面,上部還有蓋闆,而蓋闆和鍋台、炕面形成了一個平面。這種竈坑既好燒、又衛生。

少數民族建築及文化(我國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村落建築)4

東北大炕

住在深山裡的鄂倫春族的傳統住宅叫“斜仁柱”,又叫“斜柱”,意為“木杆屋子”。它是一種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長的木杆和獸皮或桃樹皮搭蓋而成的簡陋的圓錐形房屋。“斜仁柱”的搭建是先用幾根頂端帶枝杈、能相互咬合的木杆成一個斜度為60度的圓錐形架子,然後将其他木杆均勻地搭在這幾根主架之間形成一個傘狀的骨架。上面再覆蓋上狍皮或桦樹皮,這樣,夏天可防雨、冬天能禦寒的“斜仁柱”就建成了。

“斜仁柱”的頂端要留有空院,以便裡面生火時透風出煙,又可采光。南側或東南還要留出一個讓人進出的門。仙人柱上的覆蓋物要根據季節的更叠而變換。冬天氣候寒冷,多用狍皮覆蓋。到了春天,天氣漸暖,就可以換桦樹皮了。

“斜仁柱”的内部陳設也很簡單,主要是住人的鋪位。鋪位有兩種:一種是地鋪,即直接在地上鋪上木頭、幹草、桦樹皮、狍皮等;另一種是床鋪,即在地上立木樁架床。每個仙人柱一般三面住人,一面是門,當中有一堆火取暖,上面吊一口小鐵鍋,以便煮肉做飯。

少數民族建築及文化(我國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村落建築)5

鄂倫春族的“斜仁柱”

“斜仁柱”的結簡單,拆蓋很容易,它是鄂倫春族遊獵生活的産物。現在的鄂倫春族已從深山裡搬了出來,許多房舍都改建為外表美觀的磚瓦土木結構房屋,院落布局和室内陳設和一般村鎮差異已經不大。

以上是對四個少數民族的民居特點的一個簡要闡述,從總述上來看,雖然四個少數民族由于民族風俗不同,住宅的格局也有差異,但是由于都處于我國東北地區,所以有這樣一些共同點:

一是住宅建築适應北方的氣候,大多數房子都是坐北面南的,由于在北方,冬季寒冷且漫長,日照時間比較短,房屋坐北面南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取日照。房子裡的采暖方式也比較特殊,定居房屋多用火炕采暖,火炕和竈台相連,在燒水煮飯的同時,火炕也被燒熱,一舉兩得。而遊牧地區則采用蒙古包等氈房的形式,蒙古包的圍氈,具有極強的隔風保暖功能。隻要屋内有火,即可溫暖如春。

二是住宅建築适應當地的發展,不論住宅在什麼地方,不論是草原、平原,還是山林地區,建築選材都是就地取材。之前,少數民族地區往往生産力比較低下,就地取材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營建措施。用比較容易得到的泥土、木材等建造房屋,經濟實用。另外建築适合當地的生産方式,少數民族多處于偏遠地帶,因此,為了生存,在大自然中具有極強的适應能力。遊牧民族多使用便于拆裝的氈房、蒙古包,适合遷徙的需要;以農業為主的民族定居下來,用土坯和磚瓦建房,适合長期的居住。

中華各族文化交相輝映,曆久彌新。各民族建築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後世整體認知中華民族悠久曆史的珍貴資源,更是一幅展現各民族文化互鑒融通的恢宏長卷。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信息宣傳部整理、編輯,更多精彩内容敬請期待下期)

少數民族建築及文化(我國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村落建築)6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傳播融媒體矩陣

本文來自【中國民族建築】,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黃鶴樓的民間傳說
黃鶴樓的民間傳說
唐詩雲:“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詩中的“昔人”指的大概是仙人王子安或費祎。不過,到了宋朝,黃鶴樓又與仙人呂洞賓聯系到了一起。傳說,有一個姓辛的老闆在蛇山上開了一家酒店。一位道士常常來喝酒,但從不給錢。辛老闆也不以為意。一次,道士臨走之前,用...
2025-07-29
冬季充足睡眠勝過中藥
冬季充足睡眠勝過中藥
進入冬季天氣越來越寒冷,可是很多人發現自己一覺醒來往往臉紅耳熱、口幹舌燥,甚至很容易咽喉腫痛、口腔潰瘍。其實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這就是“上火”了。冬季易上火根源在于“陰虛火旺”中醫講究“陰陽平衡”,陰虛火旺是中醫辨證的診斷。中醫認...
2025-07-29
白露勿露身 小心防着涼
白露勿露身 小心防着涼
“一場秋風一場寒”“一場秋雨一場寒”,一次次秋風秋雨,帶給人們的是明顯的寒意。長江流域有句民間諺語“白露身不露”,是告誡人們白露節氣一過,穿衣服就不能再露體的一句民間警諺。因為“白露”過後,氣候逐漸轉涼,...
2025-07-29
霜降的概況
霜降的概況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這時中國黃河流域一帶出現初霜﹐大部分地區多忙于播種三麥等作物。我國古代将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鹹俯。”此節氣中豺狼将捕獲的獵物先陳列後再食用;大地上的樹葉枯黃掉落;蜇蟲也全在洞中不動不食,垂下頭來進入冬眠狀...
2025-07-29
小雪節氣推薦三類黑色食物
小雪節氣推薦三類黑色食物
11月22日為小雪節氣。小雪節氣如約而來,東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此時氣溫下降,逐漸降到0℃以下,大地尚未過于寒冷,雖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小雪。此時陽氣上升,陰氣下降,而緻天地不通,陰陽不交,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冬。黃河以北地區會出現初雪,提醒人們該禦寒保暖了。小雪容易導緻上火,飲食調理...
2025-07-29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