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考察人類文學的起源和發展,那麼可以發現最早的文學樣式就是“詩歌”。而“詩歌”最早是以歌謠的形式存在的,有一個經典的觀點認為,“詩歌”起源于勞動,原始人類幹活的時候,嘴裡不自覺地喊出“哼唷哼唷”,到最後就發展成了詩歌。這個流派就叫“哼唷哼唷派”。有一首詩叫《擊壤歌》,大約屬于哼唷哼唷派吧。這是一首遠古先民詠贊美好生活的歌謠。這首歌謠用極口語化的表述方式,吟唱出了生動的田園風景。詩歌是這樣寫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遠古的人,他們的娛樂很簡單,用木頭敲着石頭,唱着歌,他們管這叫擊壤。太陽出來,我就出去幹活,太陽下山,我就回來休息。鑿一口井就能喝到水,莊稼種出來就不會餓肚子。這樣的生活誰會去羨慕帝王的權力呢?好喜歡這首歌謠,簡單,質樸,卻代表了太平盛世,代表了無憂無慮,那是遠古人的理想,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當時代發展到今天,機械化已經代替了手工的笨拙,在某種意義上想什麼就得到什麼,那你還懷念這種生活嗎?也許吧,這種懷念是精神層面的,渴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喜歡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當你對他人無所求時,自然就“帝力于我何有哉”。路遙在《平凡的世界》裡說:靠自己生活,靈魂都是安甯的。是的,願我們的世界裡有一片淨土,願我們在這片淨土中辛勤耕耘,願每一個人的靈魂都得到安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