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民俗
/
中秋節的風俗有哪些
中秋節的風俗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5-08-25 02:28:51

中秋節的風俗知多少些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又稱仲秋節、祭月節、拜月節、月亮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和端午節為中華民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季第二個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

中秋節的風俗有哪些(中秋節的風俗知多少)1

中秋節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至明清時,中秋節已與元旦節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傳統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主要民俗有:賞月、走月、祭月、追月、吃月餅、賞桂花、喝桂花酒、猜燈謎、玩兔爺、玩花燈等。

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每到中秋節,家家戶戶阖家團圓,在庭院中吃着月餅,賞着月色,談笑嬉戲。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于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台榭,民間争占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迹。

中秋節的風俗有哪些(中秋節的風俗知多少)2

賞月

走月

每到中秋節之夜,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着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中秋夜出遊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吳地有走月亮、走三橋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遊,走過至少三座橋(見顧祿《清嘉錄卷八》)。

中秋節的風俗有哪些(中秋節的風俗知多少)3

走月

祭月

祭月,在中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自古至今,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祭拜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拜月。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祭拜月亮,祈求福佑。祭月作為中秋節重要的祭禮之一,從古代延續至今,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同時也成為現代人渴望團聚和幸福、寄托對生活美好願望的主要形式。

中秋節的風俗有哪些(中秋節的風俗知多少)4

祭月

追月

所謂“追月”,是指過了農曆八月十五,人們興猶未盡,于是次日晚上,不少人又邀約親朋好友,繼續賞月,名為“追月”。據清人陳子厚《嶺南雜事鈔》序雲:“粵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親朋治酒肴賞月,謂之追月。”

吃月餅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據說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并同中秋賞月聯系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蘇東坡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文學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當時,杭州民間就有“以月餅相饋,取中秋團圓之意”。到了元朝末年,月餅已成為中秋節日美點。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更加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還分成平式、蘇式、廣式、台式等不同風味。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征,寄托着人們的美好願望,而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

中秋節的風俗有哪些(中秋節的風俗知多少)5

吃月餅

賞桂花、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節時,桂花飄香,花開正好。人們經常吃着月餅賞着桂花,還會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例如桂花糕、桂花糖等。

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鬥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

中秋節的風俗有哪些(中秋節的風俗知多少)6

賞桂花、飲桂花酒

猜燈謎   

中秋月圓夜,人們都喜歡聚集在公共場所,欣賞燈籠,并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中秋節的風俗有哪些(中秋節的風俗知多少)7

猜燈謎

玩兔爺

玩兔爺起源于明末,流行于北京一帶。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着兩隻大耳朵,亦莊亦諧。《燕京歲時記》:“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實是莊重不足而遊戲有餘。制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将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馄饨、茶湯的,不一而足。

中秋節的風俗有哪些(中秋節的風俗知多少)8

兔爺

玩花燈

中秋是中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将“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歎。

在廣西南甯一帶,除了以紙竹紮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内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将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制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遊戲。

紮燈籠

古時在廣東,中秋臨近時,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此外,還有很多小朋友會用水果皮紮燈籠。除了木瓜燈,還有香蕉燈,最簡便的是“柚皮燈”,幾乎家家戶戶的小孩都能做。紮好的燈籠除了用來“豎中秋”,更有情侶提着燈籠依偎賞月。

中秋節的風俗有哪些(中秋節的風俗知多少)9

紮燈籠

燃寶塔燈

在南方一些地區,中秋夜一般會燃寶塔燈。寶塔燈,即由村童撿拾瓦礫搭成寶塔形狀的燈。清代蘇州村民在曠野用瓦疊成七級寶塔,中間供地藏王,四周燃燈,稱為“塔燈”。廣州兒童燃“番塔燈”,用碎瓦為之;還有柚皮燈,用紅柚皮雕刻各種人物花草,中間安放一個琉璃盞,紅光四射。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着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

中秋節的風俗有哪些(中秋節的風俗知多少)10

燃寶塔燈

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中秋節的風俗有哪些(中秋節的風俗知多少)11

舞火龍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高進丁太升什麼節目
高進丁太升什麼節目
高進丁太升什麼節目?《天賜的聲音》中丁太升因為批判高進的音樂太土而受到大量争議,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高進丁太升什麼節目?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高進丁太升什麼節目《天賜的聲音》中丁太升因為批判高進的音樂太土而受到大量争議。...
2025-08-25
中國北方哪裡可以體驗民俗春節
中國北方哪裡可以體驗民俗春節
中國北方哪裡可以體驗民俗春節?延慶:北國風光,民俗之鄉位于北京最北端,曆史悠久,民俗獨特每逢新年,拜山神,逛廟會,踩高跷,賞花燈,年俗年趣保留的非常完整,實為來北國體驗别樣民俗的最佳之選,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中國北方哪裡可以體驗民俗春節?...
2025-08-25
自然相框手工
自然相框手工
紙藝網手工教程集中營圖源|網絡視頻元素|Youtube過完聖誕,還有元旦,小夥伴們節日過得開心嗎?其實,小編隻是想問一下大家,禮物還夠不?夠、不夠的小夥伴都請來我這裡集合!小編幫大家準備好啦——回憶相冊~一本相冊裡面,可以裝下的,不僅僅是你...
2025-08-25
我國農曆有幾個節氣
我國農曆有幾個節氣
我國農曆有幾個節氣?我國農曆有二十四個節氣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署、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反映天...
2025-08-25
清明節的來曆作文
清明節的來曆作文
清明節的來曆作文?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于清明節的詩清明節是24節氣之一,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每當到清明節時,人們都會去掃墓踏青植樹等一提起清明節還得從介子推的故事說起,下面我...
2025-08-25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