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南廣電-映象網
據唐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每年5月到8月河北沿海可能發生赤潮,貝類因赤潮中有毒藻類而蓄積毒性,消費者食用後中毒事件時有發生。
建議廣大群衆在赤潮毒素暴發高峰期不要采捕和購買食用野生的貝類,在食用其他貝類海鮮時,一定要去除内髒食用,且一次不宜食用過多。
一旦食用毛蚶、海虹等貝類海産品出現惡心、嘔吐、腹瀉和腹部絞痛、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狀後,必須立即趕往醫院救治。
吃毛蚶、海虹等貝類中毒是怎麼回事?
毛蚶、海虹等貝類本身并無毒,體内毒素一般通過攝食有毒單胞藻,在體内富集形成。這些毒素無色無味,耐熱性極強,人一旦吃了含有毒素的贻貝就會中毒。
“麻痹性貝類毒素”到底又是什麼呢?
麻痹性貝類毒素是我國海洋赤潮毒素中最常見的毒素之一,其毒性極強,尚無特效的解毒方法。人一旦食用含有此毒素的貝類,可引起人體神經肌肉麻痹,輕者出現口唇麻木和刺痛感、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狀,重者可導緻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日常烹調并不能殺滅毒素
值得注意的是,這類麻痹性貝毒比較特别,它們具有極耐高溫的特點,家庭普通加熱方式對它們根本造不成威脅,更不能降解毒素。也就是說,如果吃了完全烹熟的贻貝,也會有食物中毒的風險。
毒贻貝中所含的麻痹性毒素,毒性很強,和織紋螺中毒、河豚魚毒素緻毒類似。此類貝毒并不單在贻貝(海虹)中出現,在牡蛎、扇貝等貝類生物中同樣可能存在。
“赤潮”進入高發期,食用貝類要注意點啥?
貝類毒素不會使貝體發生肉眼可見的變化,通過顔色和氣味并不能判斷其是否已染毒。煎炒、水煮、高溫、高壓等常用的烹饪方法也不能完全破壞貝類毒素。所以,預防和及時對症治療是減輕貝類毒素危害的主要方法。
消費者在購買貝類時,要選擇到正規的超市或市場,不購買來自“赤潮”地區的貝類。沿海地區居民不要在有毒“赤潮”預警期間“趕海”捕撈或采食貝類,平時也不要在排水口(如電廠冷凝水、生活污水)附近海域采集、捕撈貝類。食用貝類時要去除消化腺等内髒,每次食用量不宜過多。食用後如出現惡心、嘔吐、腹瀉、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狀,要立即就醫,以免贻誤病情。
網友:最近就先别吃這些了,安全最重要
(來源:唐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人民網、網友評論)
責編:趙惠
本文來自【河南廣電-映象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