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姜子牙》太火,可是,你知道嗎?姜子牙在封神之前,還有一段故事呢。
這個故事與武漢有關。
後官湖位于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景色優美,是紫氣東來的一片福地。
這麼一個湖,究竟是怎麼得名的呢?說來,與姜子牙的傳說有關。
姜子牙,那可是一頂一的人物喲。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望,号飛熊,河内郡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韬略家,周朝開國元勳,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
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 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
當年姜子牙年輕時文武雙全,武功蓋世,但生不逢時,一直沒得到朝廷重用。
47歲那年,天下大旱,姜子牙的父親為尋水源勞累而死,母親也奄奄一息。
姜子牙隻好背着母親一邊乞讨,一邊尋找水。
讨口飯吃并不容易,要知道,姜子牙原本呆在北方,北方缺水,加上連年幹旱,哪裡讨得到飯呢?
沒辦法,姜子牙帶着母親從北向南走,因為南方有水,也能找到活路。
就這樣,母子倆來到江漢平原的蔡甸馬鞍山。
蔡甸可是魚米之鄉呀,馬鞍山水水相依,民風淳樸,正适合他們母子倆栖身。
他們找到了山腳的一個大湖,并在湖邊定居下來,靠砍柴捕魚苦度生計。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二十年過去了,姜子牙在這裡生活得比較舒心,也到了快七十歲,母親更老了。不過,兩人的淡薄日子過得還不錯。
話說,姜子牙人窮志不短 ,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反正在讨生活的路上,始終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
這天,門口來了一位腳穿草鞋、頭戴破帽的乞讨老人。
老人說,自己已經好幾天沒有吃飯了,要讨一些飯吃。
姜母見其可憐,毫不猶豫将自家僅有一塊面餅遞給老人。
老人連連道謝,并說"我家還有老伴重病在床,我得趕回去。還有,要請你們幫幫忙,送我老伴去治病。我家就在那邊不遠處,你們望着北極星向北翻過三座山就到了。"
說罷,老人轉身離去。
姜子牙一想,老人這麼大年紀了,托我的事情,我必須辦好。
第二天大清早,姜子牙安頓好母親,穿着草鞋,劃着小船出發了。
到了對岸,姜子牙翻過三座山,看到了一座宮殿。姜子牙正在疑惑,這時候,從宮殿中走出一人,原來就是昨天乞讨的那位老人。
這位老人就是西伯侯姬昌的門客。
老人熱情地邀請姜子牙進屋,兩人寒暄起來。
原來,姬昌素聞姜子牙能文能武,一直想要招他做官。可是,姬昌沒有見到姜子牙,他不放心,特地委派老人去當面考察他的人品。昨日老人登門,就是微服私訪,專門考察的。
姜子牙聽聞此事,有些吃驚。不過,他早已推算出自己此時有貴人相助。于是,他和老人縱論天下大計,相談甚歡。
天色已晚,姜子牙起身告辭。老人也不強留,隻是派人準備厚禮,還特地安排車馬送姜子牙回家。
回家後,姜子牙同母親談到要北歸做官之事,母親十分支持。她同姜子牙來到湖邊,對他說:兒子呀,我們不能忘了這個湖,不能忘了這裡的鄉親,是這裡的水和鄉親養活了我們呀。
說罷,母親捧起湖水,為姜子牙洗臉、洗手,然後,又在湖邊焚燒紙錢,祭拜大湖。事後,他們遍告鄉親,設宴款待衆人,把酒言歡三日,這才北上。
渭水是姜子牙到達北方的落腳地。為了避免别人的注意,他特地隐居起來,整天以釣魚為主。
他釣魚,不安魚鈎,為啥?因為釣魚僅僅是消磨時光,等候姬昌的接見。這就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的故事。
随後,經過老人舉薦,姬昌拜姜子牙為太師,尊稱太公望,成為首席智囊,輔佐姬昌建立霸業。
周武王即位後,尊為"師尚父" ,成為周國軍事統帥,人稱姜尚。輔佐武王消滅商纣,建立周朝, 封為齊侯,定都于營丘,成為姜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輔佐執政周公旦,平定内亂,開疆擴土,建立成康之治。
姜子牙先後輔佐六位周王。後世推崇備至,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為兵家鼻祖、武聖、百家宗師。當然,那是後話。
由于姜子牙在這片湖水邊找到了人生拐點,這裡是他的人生輝煌騰達的起點。因此,當地人将姜子牙出仕前生活過的這片大湖叫"候官湖"。
姜子牙在候官湖畔的傳奇經曆一直為蔡甸(原名漢陽縣)人津津樂道,而且,他刻苦學習,不畏艱辛的精神至今影響着後人。
從那以後,蔡甸形成了一個風俗:到省城或京城考試,必先到候官湖畔祭拜,并且從候官湖走,這樣才能借着姜子牙的保佑,高名得中。
當然,候官湖連通着漢水,當年的漢陽縣的學子要到省城考試,必得從候官湖走水路去漢口。
而京城放榜的喜訊,從京城傳到漢口,也再沿水路傳到蔡甸。那些一心想走仕途的學子們,常常會在京城放榜之日,站在候官湖畔等待喜訊。
當然,大家到姜子牙的福地等候消息也是希望沾沾喜氣,最後,幹脆将這片湖稱為"候官湖"。
後來口口相傳,就演變成"後官湖",寓意“必有後湖(福)”之意。
如今,後官湖已經成為國家濕地公園,武漢著名的景區,借着電影《姜子牙》,名聲傳播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