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民俗
/
潮汕小吃紅薯
潮汕小吃紅薯
更新时间:2025-05-18 09:28:20

姜薯以潮陽河溪上坑所産最出名。

有一首叫《美娘》的潮汕民謠這樣唱:

美娘想食烏豆幹

又要想食海底鳗

想食葡萄姜薯湯

想食青梅槌白糖

潮汕小吃紅薯(潮汕的民俗食物)1

白果姜薯片甜湯

民謠提到的姜薯湯,在港澳等地稱為潮式糖水姜薯,可以說是潮汕地區一種很鄉土很民俗的食物了。姜薯湯又分兩種:街邊攤檔所賣的,都是現場刨成薄片,在糖水裡滾上兩滾就起鍋,這時薯片微卷,吃起來酥脆爽滑;家裡做的,因為姜薯粘滑難弄,一般都切成小段塊,煮熟後香松如芋。打小時候起我就感到很奇怪,一種食物,怎麼會生出如此兩種很不同的滋味呢!而姜薯除了煮湯,還有反沙和羔燒兩種重要吃法,各有不同的美味。

潮汕小吃紅薯(潮汕的民俗食物)2

羔燒姜薯

說姜薯是潮汕的鄉土民俗食物還有另外兩層意思:第一,姜薯很可能是潮汕特有的物産,這也是一些僑胞在返回異國他鄉時會不顧負累地捎帶上一小簍姜薯的原因;第二,姜薯在潮汕民俗中屬于喜慶食品。在冬節等傳統節日,姜薯與湯丸合煮後可以用來祭拜祖宗神明。在潮陽等地,無論是貴客來臨還是新娘過門,舊俗都要煮上一碗甜姜薯湯,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或對新娘的祝福。順便提一下,潮汕各地雖然都種植姜薯,卻以潮陽河溪上坑村烏塗沙田出産的最有名。

為了弄清姜薯是不是潮汕特有的物産,我查考過很多種志書。讓人意外的是,由現代人編寫的《潮汕植物志要》《汕頭市植物志》等專業工具書居然沒有收錄姜薯!反倒是在一些舊志中找到了有關姜薯的片言隻語。如清雍正《惠來縣志》在物産類“蔬之屬”中提到“為芋為姜蓣為蘇木為甜蓣為葛蓣”。嘉慶《澄海縣志》則載:“甘藷,葉如芋,實如拳,有大如瓶盎者,皮紫而肉白,又有皮肉俱紫者,名蘇木藷,比諸藷為佳。”但要讀通這些舊志,還是需要一些古文史知識的。

首先是與“薯”字有關的“蓣”字和“藷”字。在明朝萬曆年間番薯傳入中國之前,古人提到這幾個字時指的都是山藥一類的植物。比如《山海經》說:“景山……北望少澤。其上多草、藷蓣。”意思就是景山這地方長有很多山藥。東漢的楊孚在《異物志》中說“儋耳夷……食藷”,意思則是海南的少數民族以薯為糧。蘇東坡父子在海南的時候也多次提到藷薯,如“日啖藷芋”與“芋羹藷糜”,還有詩句雲:“薯芋人人送,囷庖日日豐。”“紅薯與紫芋,遠插牆四周。”

據《本草衍義》一類雜書的記載,薯蓣之所以改名為山藥,是曆經兩次避諱皇帝名字造成的:第一次避唐代宗李豫的名諱,改名薯藥;第二次避諱宋英宗趙曙的名字,又把薯藥改稱山藥。現代植物分類學大概考慮到這些曆史原因,将薯蓣命名為一個科。而按《辭海》“薯蓣科”條目的注釋,我國有薯蓣科一屬,約80種。因此“薯蓣”二字,既可指山藥,也可泛指薯蓣科的各種植物。

潮汕小吃紅薯(潮汕的民俗食物)3

從植物形态來看,姜薯與山藥極為相似,均為纏繞藤本植物,葉心形互生,以塊莖供食用或藥用,塊莖富含黏液質……換句話說,将姜薯确認為薯蓣科植物那是錯不了的。

其次是要注意古人使用字詞時經常互通假借。比如古代的“薑”與“姜”字通用,因此,當清雍正《惠來縣志》提到“薑蓣”的時候,指的無疑就是“姜薯”。這也是我從潮汕地方志書中找到的有關姜薯的最早記載,說明最遲在清初的時候,潮州人已經開始種植和食用姜薯了。

由已故潮汕生物學家吳修仁先生編著的《潮汕植物志要》中,收錄了薯蓣科植物四種,分别是參薯、黃獨、白薯莨和日本薯蓣。其中的參薯,别名蘇木薯(潮汕)、紅大薯(潮汕)、巴掌薯、白薯、田薯、黎洞薯(廣州)、大薯等,在古代常被視同于山藥。嘉慶《澄海縣志》載:“甘藷葉如芋,實如拳,有大如瓶盎者,皮紫而肉白,又有皮肉具紫者,名蘇木薯,比諸薯為佳。”文中所說的就是參薯。我們煮姜薯湯的時候,如果滲入一些“皮肉具紫”的蘇木薯,無論顔色還是味道都會産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過去潮汕人所熟悉的薯莨也屬薯蓣科植物,其塊莖富含鞣質,可提取“薯莨膠”,用以染制“香雲紗”以及漁民服裝和漁網等,可惜已成陳年舊事。近年國内倒是對薯蓣科的植物非常重視,但主要研究如何從盾葉薯蓣和穿龍薯蓣中提取薯蓣皂素,用以合成黃體酮、強的松等甾體激素類藥物。

潮汕小吃紅薯(潮汕的民俗食物)4

反沙姜薯

在清道光年間,丁醜科狀元吳其浚寫過一本叫《植物名實圖考》的書,其中列舉了多種南方出産的薯蓣:“《南甯府志》有人薯、牛腳、籬峒、鵝卵各薯;《瓊山縣志》有鹿肝薯、鈴蔓薯……《漳浦縣志》有熊掌薯、姜薯、竹根薯;大要皆因形色賦名也。”

所以,對于姜薯,我們大概可以用這樣的話來表述:姜薯是一種品種待定的薯蓣科植物,以塊莖形狀和顔色如姜得名。姜薯主要分布于粵東潮汕各地,在閩南的漳浦也有發現,但作為一種影響廣泛的民俗食物,則僅出現于潮汕地區。

潮汕小吃紅薯(潮汕的民俗食物)5

★ ★ ★ ★ ★

來源· 潮人智庫 ·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豆漿沒有以前好喝的原因(豆漿大家天天喝)
豆漿沒有以前好喝的原因(豆漿大家天天喝)
  豆漿大家都知道是由黃豆制成國外稱之為植物奶黃豆起源于中國大約有5000年的曆史了,最早的時候是沒豆漿那麼豆漿是什麼時候來的?,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豆漿沒有以前好喝的原因?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豆漿沒有以前好喝的原因   豆漿大家都知道是由黃豆制成。國外稱之為植物奶。黃豆起源于中國。大約有5000年的曆史了,最早的時候是沒豆漿。那麼豆漿是什麼時候...
2025-05-18
春節期間文旅活動方案(我們的節日春節)
春節期間文旅活動方案(我們的節日春節)
     “九獅拜象”賀新春   1月24日,在上猶縣天沐溫泉景區,民間文藝隊舞起“祥龍”“九獅”和“大象”,為遊客表演非遺民俗——客家燈彩“九獅拜象”。春節假期,上猶縣文旅部門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系列活動,為市民和遊客送去歡樂的同時,也送上了一道道精彩紛呈的文化大餐。黃春華 鐘芳億 文/圖   ,
2025-05-18
國産劇還有人看嗎(觀衆需要節日特供劇)
國産劇還有人看嗎(觀衆需要節日特供劇)
  台網壁壘消失後的新需求   “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這句如今仍被頻繁提起的台詞,出自1997年底的《甲方乙方》。把自己包裝為“賀歲片”的它,成為了中國商業電影的重要節點。它的成功,也讓内地市場開始了對賀歲檔等檔期的挖掘。   時至今日,卻很少有人記得與《甲方乙方》同一年出現的賀歲劇。      1998年春節,3集短劇《家和萬事興》在當年春晚後...
2025-05-18
避開盧森堡生活這幾個誤區(生活在盧森堡必須知道的幾個節日)
避開盧森堡生活這幾個誤區(生活在盧森堡必須知道的幾個節日)
  盧森堡有一些他們國家特有的節日,這也豐富了盧森堡的文化和社會生活。   在春季,盧森堡的大多數假期和慶祝活動都圍繞着複活節假期周末,從全國篝火燃燒到椒鹽脆餅周日。請一天假,沉浸在盧森堡的文化場景中。   Buergbrennen   這個篝火日(大齋節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在整個盧森堡投下煙雲,村民們在虔誠的教徒儀式中燃燒木材以慶祝春至。大家通過燃燒一大堆木...
2025-05-18
史記這本書的來曆(史記書名的由來)
史記這本書的來曆(史記書名的由來)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書中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公元前2700年左右),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之間近三千年的中華古代曆史。   《史記》作為一部紀轉體通史,不僅僅是隻記載了統治階級的重大曆史活動,它也記載了涉及到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諸如政治、經濟、戰争、文學、藝術、地理、科技、...
2025-05-18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