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許巍出生在美麗的陝西西安,父親就職于中科院陝西分院,母親則是西安市西光中學的數學老師。按理說,許巍的父母都是高知識分子,他應該品學兼優才對。 可事實上,雙親忙于本職工作,反倒對自己的孩子疏于管教。 孩提時期,許巍就展現出叛逆的性格,貪玩好動且調皮任性。 父母希望他熱愛學習,将來能成為一名科學家。 可許巍,偏偏獨愛音樂,尤其對吉他情有獨鐘。 文化高過墨水瓶的父親,不想眼睜睜看着兒子“不務正業”,于是他決定對屢教不改的許巍實施“棍棒教育”。 與此同時,為了不讓父母失望,他努力學習,成績突飛猛進。
1983年,16歲的他考入市重點高中,成功為自己扳回一城。 高中時光,轉瞬即逝。 高考前夕,許巍參加了西安首屆吉他彈唱大賽,并在2000餘人的激烈競争中摘得桂冠。 此次奪魁,他更加堅定了追逐音樂夢的決心。 當他把想法告訴父母後,父親頓時怒發沖冠,将那把吉他狠狠地摔在地上。
1986年,18歲的許巍,在高考前離家出走,在這個“爸爸的理想是中科院”的知識分子家庭,少年許巍生活在分數決定前程的恐懼之中,“我記得小時候考試,88分回家都要挨揍,父母對我要求太嚴。” 抱着吉他,許巍開始了走穴演出的生活,跟着當地的一個樂隊當吉他手,十幾歲,跑了湖北、四川、河南好幾個省,從一個縣城到另一個縣城,跟着搬運工人一起坐大卡車,又要幫着搬樂器,非常辛苦,當天演出完連夜拆台,一拆就是到淩晨零點,然後再坐大卡車去下一個縣城搭台。 許巍把那些時光看成是動蕩的歲月。
1989年,許巍被分配到西安電力機械制造公司工作,成為一名電氣工程師。 在穩定的國企工作之餘,他組建了“飛”樂隊并擔任主唱。 當時,該樂隊在西安搖滾圈小有名氣。 1991年,“飛”樂隊來到北京發展。 要知道,搖滾樂在當時的北京是一個多麼小衆的群體。 由于水土不服,“飛”樂隊在北京的發展并不順利。 再加上創作上的分歧、音樂理念的不成熟,“飛”樂隊最終在1992年解散。
1993年,是許巍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他來到北京尋求發展。 由于生活所迫,他開始學着寫歌。 那些日子,他每天都在昏暗的地下室裡寫歌。 那時,他經常一天隻吃一包方便面,有時候甚至一天隻吃一頓飯。 1997年,許巍推出兩張專輯《在别處》、《那一年》,紅遍大江南北。 那些關于青春、夢想、遠方的歌詞,觸動了無數人的心。 那兩年,他走到哪裡都是鮮花和掌聲。 在很多歌迷看來,許巍是一個搖滾歌手;可在很多搖滾歌手看來,許巍是一個流行歌手。
2002年,正處于事業巅峰的許巍突然被查出患有股骨頭壞死。 對于一個音樂人來說,這無異于晴天霹靂。 當時,醫生建議許巍換一個人工股骨頭。 為了保住身體的完整性,他選擇了中醫治療。 他開始吃中藥、做針灸、做按摩、打沖擊波治療。 在此期間,他接受了大量的針灸治療。 那種痛苦和折磨,不是親身經曆的人很難體會得到。 幸運的是,許巍終于戰勝了病魔。 他重新站在了舞台上;隻是那些歲月已不再是曾經的歲月。
2004年,許久未露面的許巍推出了第三張專輯《每一刻都是嶄新的》。 在接受采訪時,他說:“經過那場病痛之後,我忽然覺得人活着有什麼意思?我那麼熱愛音樂、那麼熱愛創作,卻不能為這個行業做些什麼。 我能做什麼呢? 我隻能做我認為好的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