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X!”
2016年2月21日晚,中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CBA)季後賽第一輪,衛冕冠軍北京隊主場迎戰新疆隊。超過一萬人發出的整齊的罵聲幾乎要将五棵松萬事達籃球館的屋頂掀翻,那巨大的聲浪讓人懷疑,如果人類真的具備當憤怒蓄積到一定程度便能噴出火焰的技能,整個球館很可能早已付之一炬。
所有的焦點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李根。
去年此時,他還穿着北京隊的球衣在這個球場幫助球隊拿到了中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CBA)的總冠軍。那時,他每投進一球,現場DJ就會放出“吼呦根”的聲效,并喊出:“1号!”全場球迷也會随後回應:“李根!”
曾經北京球迷心中永遠的1号李根
轉會市場上,兩個總冠軍的頭銜令他比三年前更加搶手,新疆隊高薪追逐李根的消息早已甚嚣塵上。作為職業球員,李根擁有完全的自由決定自己是走是留——這是他的幸運之處,也是他的特别之處,因為,對于大多數同在CBA打球的國内球員來說,李根的這種自由之于他們,幾近奢望。
2
盡管被稱為“中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但CBA并不職業,因為它無法像真正的職業聯賽那樣,依照商業邏輯行事,讓球員自由流動。
CBA實施的是4 2規則,即各俱樂部青年隊培養出的球員進入成年隊時,需要先同自己的俱樂部簽約4年,合同到期後,俱樂部擁有兩年優先續約權。年輕球員在一支球隊打滿六年才有可能獲得自由身。
但因為政策的執行缺乏監管保證,即便一位球員在球隊效力6年後,何去何從依然要看“組織”的臉色,沒有多少體制内的球員能夠真的擁有自由。
但李根繞過了這個規則。體制外球員——這是李根的身份标簽,從成為職業球員的那一天起,他就是自由的。
李根出生在焦作的一個籃球世家,父親曾經是部隊籃球隊的一員,母親曾效力于河南女籃。打籃球,似乎是李根的宿命,盡管,父母都曾不看好他能在這一行打出名堂,“過去他爸逗他,說你的個子也長不到兩米,速度也不是很快,就别打籃球了,改行練跆拳道、拳擊什麼的吧。”李根的母親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說道。
但李根很堅持。隻是,父母為他做了兩手選擇。他代表焦作市籃球隊打比賽,同時還和大多數同齡人一樣上初中、上高中,并因為籃球特長被甯波的一所大學錄取。
他的父母應該也不會想到,這個兩手準備,最終成了李根自由的基石。
大學期間,李根遇到了武漢體院的籃球教練單衛國——一個最終将他帶入CBA的人。
3
單衛國至今仍很慶幸自己曾不遺餘力地鞭策李根。
盡管身體條件并不出色,但單衛國依舊看好李根,因為這個力量強、爆發力十足的“小鋼炮”會在場上碾壓一切防守,橫沖直撞得同學們“受不了”。但體能是李根的短闆,“一上田徑場就犯惡心”,3200米,一般球員應該在13分半以内完成,李根一跑就是十六七分鐘。
單衛國每天都會開車到李根宿舍樓下,拉他出來出早操長跑。李根有時會偷懶假裝生病,單衛國也因此對李根發了唯一的一次火:“我特麼天天這樣,還不是為了你李根能打專業隊!”
2008年,在體校訓練了半年後,單衛國意識到:該出山了。
他去CBA尋找願意收留李根的球隊,一上來就吃了浙江廣廈隊的閉門羹。之後,師徒二人又找到上海隊。這支曾經培養出姚明的球隊同樣不看好這位體院學生,但是,時任上海隊主帥李秋平點了頭。
在正式加入上海隊成為職業球員之後,最令單衛國放心不下的是李根的性格。
“人都有年少輕狂的時候,特别是男人。就像李指導說的,輸了球,頭都擡不起來,赢了球,天都是我的,偶爾還會說一些傷害集體、傷害隊友的話。”李根如此形容着自己的當時的性格。
單衛國一個個電話打給李根,一是告誡他低調,“你一個小隊員,不再是體院的老大了,哪怕從撿球開始呢,不要張揚。”二來是在李根打出一些名堂後,提醒他要感恩,“人要感恩。過去你沒人要,李指導收留了你,要知恩圖報啊。”
至今,李根都感激李秋平給予自己的施展空間,“李指導對球員不會有限制,讓我一下對于這個聯盟的恐懼消失了。”一個從體院闖入職業隊的學生,在成為職業球員後的第一個賽季,能夠收獲主教練的信任,得到場均近30分鐘的上場時間,這在籃球賽場上,并不多見。好在李根也用自己的表現回饋了李秋平,那個賽季,他場均拿到9.5分,在當年CBA一年級的新秀裡排名第一。
但好景不長,一年之後上海隊換帥,接替李秋平的是美國人鄧華德,李根也經曆了成為職業球員後的最大挫折——鄧華德以過人的精力和激情著稱,李根在場上的失誤、疏于防守,都會換來鄧華德劈頭蓋臉的痛斥——兩個張揚的人相遇,交惡很快便成了衆人皆知的事實。
單衛國勸李根服個軟,給教練買點大閘蟹、送送禮。李根聽話照做了,但美國人不但不吃蟹,顯然也不吃“人情”這一套。那個賽季結束後,李根決定離開。
“他失去了對我的信心,我也失去耐心了。”李根說。
不隸屬于任何體制的“自由身”令李根很快便完成了職業生涯中的第一次轉會——從上海隊轉投青島隊,一支剛剛加入CBA兩年的年輕球隊。在那裡,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上場時間和球隊地位,并在青島隊的第二年成為了CBA聯賽中國内球員的得分王、全明星賽MVP(最有價值球員)。
“打出了身價”,這是職業籃球賽場上人們對于表現優異的球員的評價。因為,在職業的規則中,表現即意味着身價,出色的場上表現直接決定着薪水、球隊地位以及商業價值。
在青島隊“打出了身價”後的李根,在合同到期時再次選擇了離開,他選擇了北京隊,年薪從40萬變成了300萬,并在随後的三年中再一次“打出了身價”。
4
2015年5月,此時距離當季CBA聯賽落幕已經過去了兩個月,北京隊給李根開出的第二份合同還在那裡,李根依舊沒有簽字。
他當然知道在北京的這三年對他來說意味着什麼。
“他以前在青島隊養成了一些習慣——我不能說那是壞習慣,但我們現在需要李根融入北京的戰術體系。”剛加入北京隊後不久,馬布裡在接受采訪時曾如此評價李根。
在青島隊當慣了“老大”的李根自然也經曆着艱苦的磨合。“沒有充分發揮出在進攻端的能力”,他在接受采訪時反複說着這句話。直到在一場比賽中獨得19分,賽後,面對記者的誇贊,李根反問道:“這算爆發麼?我的心裡感覺還一直悶着一口氣。”
“别幹出格事,别說出格話。”李根說,這是他在北京的三年裡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事,直到今天,他依舊會說起馬布裡在這三年裡給他的幫助,“他一直給我很多建議,打好或沒打好,都會有。作為隊友,有時候像教練,有時候像大哥。”
李根在北京隊過的第三個生日
一支被稱為“王朝”的球隊,一座小時候做夢都想來的城市,一班默契的隊友,兩屆總冠軍的榮譽,還有北京隊主帥兼副總經理闵鹿蕾口中的“表現出了最大的誠意和耐心”——隻是,這些都沒有令李根在新合同上簽下自己的名字。
2015年5月22日,李根在上海隊的恩師李秋平正式宣布将在新賽季出任新疆隊的主帥。9天後,馬布裡在微博中@CBA官方微博,向新疆隊下了戰書:“(新賽季)第一場比賽,我想在19000名觀衆(實際是18000名)面前打新疆隊,讓每個人都能見證當晚會發生什麼。拜托了,謝謝!”
兩個接踵而至的信号被看做李根已經決定加盟新疆隊的信号。但在此後的三個月中,事情依舊在撲朔迷離中進行。
直到2015年9月8日,新疆隊終于對外正式公布李根加盟。一個月後,李根發表了關于告别的長微博,“我們雙方都有一些顧慮,或者是時機上的誤差,”他如此形容着這個結果的背後的原因。
一位全國體育媒體的CBA記者對每日人物(meirirenwu)披露道:北京隊沒有很快敲定續約,是因為他們在小前鋒的人選上在觀望廣東隊員周鵬的情況。當時後者也處于續約談判中,這位攻防俱佳的國手似乎是北京的首選。但北京最終與兩位頂尖小前鋒都失之交臂。
5
“李根是個叛徒。”曾經高呼着“把根留住”的北京球迷在馬布裡的微博下留言。
“He’s a businessman。”馬布裡如此回應。這位曾經在NBA拿過全聯盟最高年薪的球員深谙職業體育的遊戲規則:“business is business。”職業體育就是生意,球員就是商品,在商業規則和球場規則中打造着自己的價值,自由競争,适者生存。
李根與馬布裡(資料圖)
“職業球員當然有自由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著名籃球評論員楊毅也在自己的評論文章中如此說道。但在并不職業的CBA,人們顯然缺少面對這一切的經驗,幾乎所有人都在糾結一個字——錢。
“1000萬年薪”、“1200萬年薪”,關于新疆隊到底給李根開出了多高的年薪,各類媒體中有各種版本瘋傳,北京球迷的負面情緒也随着“價格”同步上漲。
與此同時,一個“李根拿着合同在北京新疆兩邊要價”的傳言也開始廣泛傳播。包括中央電視台在内的多家媒體都以“據傳”的姿态對此作了報道。報道稱,李根拿着北京隊的合同去跟新疆隊談判,新疆隊曾允諾高薪,但又在之後變卦,李根不得不再次回到北京表示續約,但此時的北京隊已經被傷透了心。
“作為一家權威媒體,播出這麼不屬實的節目報道……人在做,天在看。”在央視播出了關于李根兩邊要價的短片後,李根在微博上表達了自己的憤怒,“這是我在這件事中唯一一次發火。”四個月後坐在咖啡館中的李根說。
“新疆隊到底給你開出了多高的年薪?”在每日人物(meirirenwu)的追問下,李根說:“壓根也沒說新疆給的比北京多,要是的話我早就說了。”他細談到了這份薪水逐年遞增合同,“到新疆第一年的基礎工資,其實還沒有北京多。”
事實上,在那條宣布告别的長微博中,李根已經對此作了解釋:“我之所以選擇加盟新疆廣彙,并不像傳言所說的那樣‘隻為錢’。我從不否認薪酬待遇的重要性,籃球是我的愛好,也是我的職業,是我和家人生活更好的保障,身為職業球員,吃的是青春飯,這的确是很現實的問題。但這一次,我選擇的是誠意和尊重,這不僅僅是一份認同感。”
至于這份“誠意和尊重”到底是什麼?李根說:“李指導一直在給我打電話,說了一些動情的話,也打動了我。”
“你當時跟李根說了些什麼?”在近一年後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新疆隊主教練、李根的恩師李秋平的回答是:作為冠軍球員去幫助另一支球隊再拿一個總冠軍。
“李根為北京立了功,現在合同到了,如果換個地方再幫助另一支球隊奪冠,可能意義不一樣的。運動員要體現他的價值,不是說能吃飽飯就可以待着了。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更大的目标。”
“李指導說的和我的想法,挺契合的。”李根說。接着,他補充道:“我也想去一個更輕松的環境。”話音剛落,他又推翻了這個說法:“這麼說可能不合适。”
6
每個人都在信息的碎片中拼湊着自己願意去相信的真相,一種關于背叛的“仇恨”正在蓄積,而現實似乎也在極力配合着這種蓄積。
也許是真的看到了馬布裡的“戰書”,也許是巧合,2015/16賽季的CBA揭幕戰正是北京隊主場迎戰新疆隊。在“叛逃”之後的第一場比賽,李根就穿着新疆隊的球衣走進了北京隊的主場——五棵松萬事達籃球館。
每個CBA新賽季的揭幕戰,衛冕冠軍隊的球員都會在主場球迷的歡呼聲中接受上一季聯賽的總冠軍戒指。北京隊的球員在場地中央排隊接過戒指,享受着全場的掌聲和歡呼,作為衛冕冠軍的一員、但如今卻站在對手陣中的李根也拿到了屬于自己的戒指,隻不過不是在場地中央,而是在沒有人看到的球員通道中。
這件事也在事後演變成了一場關于“大氣還是小氣”、“尊重還是侮辱”的是非。對此,北京隊方面的官方解釋是出于現場安保考慮,而在這場比賽中,李根也的确享受到了全場球迷的噓聲。
“這給我這個賽季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李根說,“本來我覺得,什麼方式其實都行。當然,能站在場地(領戒指)最棒。如果不是外界渲染得有些妖魔化,不至于這樣。但這些會傷害到球迷、傷害到我、傷害到北京隊,也傷害到新疆隊。”
一個很不好的頭偏偏又那麼湊巧地迎來了一個同樣不好的尾——本賽季CBA季後賽第一輪,北京隊和新疆隊再一次狹路相逢。
球場上的劍拔弩張早已是不争的事實,球場外的喧嚣也在不斷擴大。開賽前,一則名為《客場戰勝北京 李根放話“see you next year”》的新聞再一次引爆了北京球迷的情緒。
這句英文是NBA賽場上的一句地道垃圾話,意為“我一定能擊敗你,送你回家”。但消息傳出後,又沒有人能拿出确鑿的證據證明李根真的口出此言,而疑似爆出了此則消息的京城某媒體記者,也對此矢口否認,這則消息如今也已被全網删除。一位某知名體育媒體的記者認為,李根有可能是在場下對工作人員開了句玩笑,結果被放在了“仇殺”的語境下。
所有情緒最終的徹底爆發還是發生在球場上。
雙方的第四場比賽,總比分落後的北京隊回到主場,面對不能再輸的困境。比賽激戰正酣時,李根在一次防守中,疑似“故意”将腳伸到了北京隊明星球員孫悅的腳下,緻使對方受傷。這個動作,被當值主裁判吹罰了“故意犯規”。
孫悅受傷後戰鬥力下降,而李根則在比賽的最後階段連連幫助新疆隊得分,并最終赢得了比賽,全場北京球迷的憤怒也就此變成了随着電視轉播信号響徹全國的滔天罵聲。
如今提起這些,李根噗嗤一笑:“中國是人情社會,同在一個屋檐下待過,彼此熟悉,不可能會很張狂……賽後我還給他(孫悅)發微信,我倆聊了半天。懂你的人你不用解釋,不懂你的人,你說得再多他依然覺得你是個混蛋。”
7
“傻X!”
衛冕冠軍北京隊在本賽季CBA聯賽中的最後一場比賽就在全場震天的罵聲中落幕。“一座18000人的球館,接近兩萬人進入一種極緻憤怒的情境,這還是我第一次看見。”楊毅在賽後的評論文章中如此寫道,作為一位北京土著,他直言“罵人父母,無論如何都是超越底線的,但在這個階段的CBA,呼籲毫無用處可言”,這也是他至今都不會帶自己的女兒去現場看球的原因。
“罵李根,這個是讓他比較寒心的事。”李秋平說,“轉會是很正常的,為什麼一走就去罵他呢?”同樣的不解,在那場充滿罵聲的比賽結束後,李秋平就已經表達過——
“李根原來就不是北京隊的,他是從其他隊過來的。為什麼其他隊的可以到北京隊,北京隊的就不能去其他隊。他從上海到青島,再從青島到北京,你是第三站。職業聯賽流動性很正常,李根他有可能明年又到其他隊去了,哪個隊需要你,你願意走你明天就可以去,我從來不留隊員。你要沒有這個度量,你不配職業兩個字。”
接受記者采訪時,李根不時接聽電話。他和朋友叙舊,預約和代理商的工作安排,鼓勵患重病圈内好友。在京生活三年,他和這座城市多有交集。圖 薛雷
咖啡館裡的談話接近尾聲,李根也在反省着自己的問題,關乎“職業”二字。他并不回避自己當初分别和北京與新疆兩邊交涉的過程,“當時基本就是自己在處理這個事,沒有經紀人。如果有的話,會更直接、冷酷一點,不會像我這樣拖泥帶水、而得罪哪一方了。”
沙伊峰曾在李根從青島轉會北京時擔任過他的經紀人,他幫助李根和北京隊簽下了一份三年的大合同。然而在三年後這份合同到期後,李根沒有再尋求沙伊峰的幫助。
“有可能他覺得這個事比較好操作。因為之前是從幾十萬(年薪)到幾百萬的大跳躍,翻十倍;現在他已經上到了這個平台,可能覺得自己能夠處理。”沙伊峰說。他認為,談合同這件事“還是有方式方法的”,“一個球員,最好非常輕松地去打球。成功的球員,像姚明,很多事情都是交給姚之隊處理。”
李根的故事讓籃球評論員蘇群想起了勒布朗·詹姆斯。這個NBA巨星為了去更好的球隊追求總冠軍而離開家鄉球隊時,球迷們曾“燒球衣”以示恩斷義絕。
“離開騎士隊的第二年,詹姆斯明白過來:原來不用在乎别人怎麼想,打好自己的球就可以了。”他說,“李根得想明白這個事,職業球員,離開以後城市拿你當敵人,但你不要。要把這個當成動力,這對于一個職業球員的成長有好處。”
“李根與北京隊的恩怨之所以成為如此大的恩怨,歸根到底,是因為這樣的故事發生的太少,人們在面對這樣的故事時都沒有經驗。”楊毅說,而他為這篇文章起的題目是:“李根,職業聯賽裡最好的故事。”
在淘汰了北京隊之後,李根和新疆隊在之後的比賽中以0比3被四川隊橫掃出局。結束了這個賽季的所有比賽,李根回到了北京,打算在這裡開始他在北京的第一個假期。
這個身高1.96米、體重100公斤的大塊頭坦然地走在北京街頭,既不戴帽子,也不戴墨鏡,不遮不掩地迎接人們目光。
“球員有選擇去哪兒的權利,球隊有選擇你走了以後怎麼操作的權利,球迷也有他說話的權利。大家抱着一顆平常心嘛。”走出咖啡館時,李根說:“這城市很大,形形色色的人有各種各樣的活法。出了球場,就扮演不同的角色;球場不大,再見了還會再見!”
幾天前,新疆隊在半決賽中被淘汰出局後,一些球迷半開玩笑地在李根的微博下留言:See you next year!
“你到底有沒有說see you next year?”
李根笑了,說:“我手機裡倒有一首‘see you aga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