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大多數家庭的孩子,都是被幾個大人圍着轉。這種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沒有小朋友在一起玩,總是有大人照顧自己,不會與同齡人相處,同時家長的過分保護限制了孩子的活動和自由,使得各種自我服務技能不能很好發展。
家長過分寵愛孩子,什麼要求都滿足,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一些孩子不願意與别人一起玩自己的玩具,或是很蠻橫地搶别的小夥伴的玩具或零食,都是人際交往能力過弱的表現。
改變“雙面”有方法
兒童3至6歲是性格養成的良好階段,所以在這個階段,家長要有意識地引導。
首先,要給孩子創造一個人際交往的環境。比如,多帶孩子去小朋友多的地方,比如公園、小區花園,鼓勵他和同齡人遊戲,在遊戲中鍛煉孩子與朋友溝通、交流的能力。家裡來了客人,有意識地讓孩子參與接待。對于大一點的孩子來說,有機會也要适當地帶他參加各種聚會,讓孩子學習與大人打交道。這樣,見的人多了、自信心也強了,孩子在人前也就顯得落落大方。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要孩子多多參加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孩子與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生活,他們會相互學習怎樣相處。不要為了安全問題、怕麻煩等,就把孩子圈在家中。在生活中也可以随時鍛煉。帶孩子上街,鼓勵孩子問路。坐公汽,讓孩子去買車票等。
最後,家長也要經常給孩子灌輸“分享”、“讨論”、“團隊”的思想,引導孩子在與人交流的時候如何說、如何做。秦女士的孩子以前經常抱怨小朋友不和他玩,秦女士一問,知道是兒子的表達不讨人喜歡。
比如說,他想要玩别人的賽車,就直筒筒地來一句:“把你的賽車給我玩!”其他孩子自然不買賬。于是,秦女士引導孩子換一種說法,說:“我想玩玩你的賽車,保證不會弄壞。我也可以借一樣玩具給你,我們交換好嗎?”這樣,不費吹灰之力,孩子既和小夥伴搞好了關系,又玩到了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