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魯迅:他是一個根性更強的男人2001年11月23日14:42北京青年周刊
有人說我一個都不放過但放過了兩個人,一個是魯迅,一個是我自己。我自己就不必再提了,因為已經罵過了。那麼就還剩下一個魯迅。我是不是一定要罵魯迅?當然不是,罵人對于别人是什麼我不關心,但于我絕非功課。具體到這個人來說,我不會罵他。我不罵魯迅就像我要罵别人一樣有理由,而且讓人覺得有意思的是它們往往出于同一個理由。那個公用的統一的正确的魯迅也不是我所關心的,我有我的魯迅―――我有我自己對魯迅的理解,甚至是我讓魯迅去了我想要理解的方向。魯迅常給我上課但于我不是什麼“先生”。魯迅小說是世界級的但于我不是什麼“大師”。魯迅為人火了一輩子但于我不是什麼“戰士”。魯迅該扛的全都自己扛了但于我不是什麼“脊梁”。魯迅,我就是太喜歡這個人了,喜歡的情感壓倒了一切。魯迅是天生的。他的娘隻生了他的弟弟周作人。張承志硬要把魯迅說成一胡人,什麼“先生剛烈,不合東南風土”,那是他沒有領悟到魯迅是天人―――天生此才給我蒙昧中國。魯迅也算是冒險來到人間,來到中國。什麼五四,什麼新文化運動,看起來似乎有那麼多人在那兒搞事兒,那麼多人寫了那麼多東西,今天他們已變成發黃的照片供我們瞻仰。但在我這裡,一切都從未被搞亂過,魯迅是一回事兒,其他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文人是另一回事兒。魯迅的孤獨是面對所有人的孤獨,包括其“戰友”。魯迅有善,但在我看來更偉大的是他的惡,他是身懷大惡的男人,他的惡裡有天真,這就叫“混”。這樣的“混”人前有李白後有魯迅,在中國極為鮮見。複雜而真實的人少到沒有,滿眼都是簡單又僞善。魯迅在小說中出手,是高手。他總共二十餘萬字的小說所構成的高峰讓他的同行後輩至今沒轍。可惜先生無長篇無巨制,文人們說。文人們對魯迅充滿“大師”的期許。可魯迅就是不往那個方向上奔,“大師”又怎麼了?置身東方大地,魯迅就是比泰戈爾厲害。魯迅後來抛了小說專玩雜文,那是他找到了直接展示自己的方式。從文本到人本,魯迅選擇了更高層次的玩法。他所身在的文化更加迫切需要的是他這樣的真人、活人,而不是完美無缺玲珑剔透的非人文本。魯迅一生所碰到的最特殊的一個讀者是毛澤東,本來那僅僅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喜歡,也是一個人物對另一個人物的喜歡,這多少掩蓋了魯迅的孤獨。事實上魯迅一直孤獨着,越熱鬧越孤獨。魯迅至今亦将永遠與中國的文化傳統無關。魯迅,孤獨到死又激情無限,才華橫溢卻痛恨才子,一個大男人。有教授從他的小說分析出他性饑渴,我身信哉!比起花花草草的徐志摩之流,他是根性更強的男人。文/伊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