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健康
/
不同部位拍片輻射有多大
不同部位拍片輻射有多大
更新时间:2024-04-30 12:58:06

不同部位拍片輻射有多大(對身體的輻射有多大)1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拍攝人類第一張X光照片,之後X射線被廣泛應用于醫學疾病診斷。

如今,小到看牙,大到确診腫瘤,很多人都需要醫學影像檢查。然而,每次檢查前後,總有人擔心“拍片子”會輻射身體。

不同部位拍片輻射有多大(對身體的輻射有多大)2

不同影像檢查,哪種輻射更大?《生命時報》采訪專家,詳解常見影像檢查的區别和輻射量,并提醒你幾點規避潛在危害。

受訪專家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放射與核醫學科主任醫師 盧潔

北京醫院核醫學科主任醫師 劉甫庚

湖南省腫瘤醫院放射診斷中心主任醫師 于小平

做次影像檢查,輻射有多大?

輻射在大自然中無處不在,如地表輻射、宇宙輻射等,通常約2~3毫西弗/年(毫西弗是衡量輻射劑量單位,以下用mSv表示)。

按照坐飛機時受到的輻射計算,飛行1萬公裡所受輻射量約0.05mSv;如果每天吸1包煙,每年受到的輻射劑量約為35mSv,遠高于大多數醫療輻射劑量。

據澳大利亞輻射保護與核安全局的數據顯示:

  • 一次胸片約為0.025mSv,相當于飛行5000公裡;
  • 牙片僅為0.014mSv;
  • 乳腺钼靶約為0.4mSv;
  • 頭顱CT約2.6mSv;
  • 尿路造影約3mSv;
  • 普通CT約10.6mSv。

PET/CT檢查由于CT采用自動控制,PET高清技術減少1/3放射性藥物,每次檢查輻射量在7~10mSv。

不同部位拍片輻射有多大(對身體的輻射有多大)3

X線、CT、PET-CT等雖然會産生電離輻射,但國家規定,接受醫療輻射有3大原則:實踐的正當化、放射防護的最優化、個人劑量限制。

  • CT檢查的輻射量比普通X線拍片可能高出10倍、30倍,甚至上百倍,這與CT機性能、掃描部位、成像的清晰度有關,尤其是心髒CT的輻射量相對較高。
  • 但醫院裡CT檢查的輻射量都在安全範圍内。腫瘤患者可能要在1年中反複接受CT複查,其累積的劑量不超過100mSv,也相對安全,檢查結束後不會有持續的輻射作用。
  • PET-CT顯像的輻射劑量由檢查所用放射性核素和X線CT兩部分組成,其輻射劑量相對CT更大,但也隻是超過日常天然輻射量的3~5倍,每年1~2次檢查對身體影響不大。

我國放射防護标準規定:

  • 放射工作人員每年劑量限值為50mSv;
  • 5年内每年接受的平均輻射上限是20mSv。

如果确實因醫生診斷病情需要,接受多少醫療輻射都不算多;如果沒有必要,就盡量不接觸。

4種影像檢查的功能區别

除了輻射問題,很多人也困惑于各種檢查的區别:為什麼同一個部位要做多種影像檢查?

B超

無輻射

B超屬于超聲檢查,它就像挑西瓜,邊敲邊看顯示的病竈情況,可應用于全身,比如孕期産檢、腹部B超等。

原理是用超聲波穿透人體,當聲波遇到不同組織,特别是組織界面時會産生反射波,超聲探頭一面發出超聲,一面接受反射波,并通過計算反射波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MRI)

無輻射

MRI多用于椎間盤疾病,可以很好地觀察軟組織和椎間盤與相應的神經根。

身體裡的水分子,在不同組織中含量差别較大,每個水分子的磁場磁力線方向都是随意的。

通俗來說,MRI就是先用儀器搖一搖,讓水分子振動起來,再平靜下來感受一下裡面的振動。

X光片(平片)

有輻射

當人肉眼觀察一片面包時,無法看清裡面的纖維紋理,X光片檢查就像把面包壓扁,用于粗略檢查肺、心影、主動脈弓、肋骨等。

不同部位拍片輻射有多大(對身體的輻射有多大)4

比如,大腿骨頭是圓的,片子上是平的,但可以看到其中絲絲縷縷的骨小梁。

X光穿過人體,遇到被遮擋部位,底片上不會曝光,洗片後這個部位為白色。缺點是深淺組織的影像相互重疊,相互隐藏,有時還需要拍側位X光片。

CT

有輻射

CT就像面包切片,當遇到外傷懷疑傷到骨頭,需進一步觀察時,可以選擇CT觀察隐匿損傷或軟組織損傷。

檢查原理是X光分層穿過人體,之後通過電腦計算後二次成像,就像把一片面包切成薄片,每一片都可以攤開看。

相對X光來說,CT的優點是可以分層看,經計算後可以顯示更多組織信息。

7大部位各有最優“影像檢查”

影像檢查中,并非每種疾病都需要用“看”得最清楚的手段檢查,不同部位各有最優選:

1

頭頸部

CT檢查:腦疾病首選

可發現大部分腦部疾病,包括先天性腦發育顱内異常、腦腫瘤、腦血管病、顱腦外傷等。

對于某些腦變性疾病,垂體微腺瘤、小轉移瘤等較小病變,以及椎管内(包括脊髓)的各類疾病,CT價值有限。

MRI(磁共振成像):CT補充

可作為急性腦梗死、腦轉移瘤等的首選檢查,是CT檢查的重要補充。

CT檢查不出的椎管内疾病,MRI是首選。

血管超聲:血管檢查首選

可觀察血管壁是否光滑、内膜增厚程度及斑塊等,但急性腦血管病的診斷仍首選顱腦CT檢查,以診斷有無腦出血;

排除腦出血後,可選擇MRI診斷有無新發腦梗死。

2

骨骼系統

X線:骨骼、關節疾病首選

由于不少骨骼、關節疾病,比如炎症和腫瘤早期,X線表現比病理改變、臨床症狀出現得晚,初次檢查可能為陰性,需定期複查或進一步CT、MRI檢查。

CT檢查:區分軟組織疾病

CT是骨骼、關節、軟組織疾病的另一項重要檢查,更易區分松質骨和皮質骨破壞、死骨、鈣化、骨化等病變。

MRI:腫瘤等

由于軟組織中的肌肉、血管、神經和關節囊等組織間密度差别不大,X光片無法分辨,而MRI明顯優于X光片、CT。

懷疑腫瘤、壞死、出血和水腫等情況時,優選MRI。

3

胸部器官

心髒彩超:了解心髒狀況

擅長觀察結構病變心髒彩超可實時、動态顯示心髒結構和運動狀況,并進行分析,但難以清晰顯示冠狀動脈。

CTA:診斷冠心病

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标準,可觀察冠狀動脈管壁的軟斑塊和鈣化,以及冠狀動脈的狹窄範圍、程度,同時提供治療方案。

4

肺部器官

X線:肺部檢查

小于40歲人群的常規體檢、一般性呼吸系統疾病或術前常規檢查,首選X線檢查。

但肺部組織易重疊、遮擋,X線放射劑量小、密度分辨率低,難以發現某些肺部小病變或病變細節,易漏診。

CT檢查:結節、腫瘤

如果X線發現異常,需進一步進行胸部CT檢查。

肺小結節複查、肺癌高發人群篩查、發現轉移瘤後尋找肺原發竈、肺癌患者需進行分期等情況,可首選胸部CT檢查,以提供更豐富的病變信息。

5

消化道

X線:急腹症

X線是消化道引起急腹症的首選檢查,可快速診斷,但難以判斷病因。

CT檢查:消化道腫瘤

掃描速度快,胃腸道蠕動幹擾較小,可清晰顯示消化道管壁、管腔外以及周圍器官結構,可為消化道腫瘤分期、急腹症、腸系膜病變等疾病提供更多信息。

6

腹部器官

超聲

肝、胰和脾屬于實質性器官,膽道系統則屬空腔髒器,檢查這些地方的病變,超聲是較常用的設備之一。

  • 超聲可準确區分囊性、實性病變;
  • 增強超聲檢查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變的血供情況;
  • 彩色多普勒超聲可觀察病竈内和周圍區域血管内的血流速度與方向。

超聲的缺點是判斷病竈血供、定性診斷不甚準确,較難發現直徑<1厘米的病竈。

CT/MRI檢查

如果超聲發現胰腺異常,需再做CT或MRI檢查,以明确病變性質、範圍和繼發性改變。

7

泌尿系統

超聲:結石檢出率高

可發現并診斷大多數泌尿系統病變,對結石的檢出率很高,但難以診斷較小病變(小結石或小腫瘤等)、不伴有梗阻的輸尿管病變。

CT:最主要和常用

CT平掃是泌尿系統影像檢查最常用方法,可顯示泌尿系統病變的形态、密度、位置;

CT多期增強可進一步确定病變範圍和數目,發現、診斷先天發育異常、腫瘤、炎症、外傷、移植腎評估等大多數病變。▲

本期編輯:張宇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