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子晚年失去最得意的兩個弟子
孔子晚年失去最得意的兩個弟子
更新时间:2024-04-30 10:52:58
01. 不被"真身"知道的"替身"

"替身"作為一種以假亂真的現象,不時出現在曆史當中。前有楚漢相争過程中,劉邦被項羽圍困荥陽時,将軍紀信因形似劉邦而作為劉邦的替身,吸引項羽及其主力使劉邦得以順利脫身;後有曹操為了在匈奴人面前留下氣派的印象而讓崔琰假扮自己去接見匈奴使者。此外,在我國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木蘭從軍》當中,木蘭其實也是作為他父親的替身,女扮男裝去參軍打仗的。

孔子晚年失去最得意的兩個弟子(他曾做過孔子的替身)1

電影《木蘭》劇照

不過,這些都是在主人公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在我國文化史上,還發生過一件不那麼廣為人知的"替身"事件,而且是發生在主人公不知情的情況下。據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至聖先師"孔子去世後,衆弟子們因為十分懷念老師,便想了個辦法,把長得像孔子的弟子有若奉為新的老師,像過去侍奉孔子那樣侍奉有若。但是過了沒多久,有若便因為答不出學生的問題而被趕了下來。

孔子既沒,弟子思慕,有若狀似孔子,弟子相與共立為師,師之如夫子時也。他日,弟子進問曰……有若默然無以應。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那麼,這位有若是誰呢?

他是在孔子年紀比較大的時候追随孔子學習的學生。相比顔回、子路、子貢等常常被老師挂在嘴邊的學生而言,有若的存在感和"出鏡率"似乎都不高。但"出鏡率不高"不意味着不重要,這個道理就像古代老百姓,一輩子怕也見不到一次皇帝,但皇帝卻能決定他們的生死命運。

孔子晚年失去最得意的兩個弟子(他曾做過孔子的替身)2

有若畫像

02. 有若說了什麼?

其實人們在讀《論語》時,有若是書中出現的孔子的第一位弟子。他不像别的學生那樣向孔子提問,然後由孔子回答,而是直接就"有子曰"了: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的确,他就是出現在《論語·學而》篇第二章的這位"有子"。在《論語》中,以"子"來稱呼孔門弟子的,除了曾參被稱作"曾子",就隻有有若被稱為"有子"了。可見,有若不僅容貌、體形方面像孔子,思想上也是得到孔子和同門師兄弟的充分認可的,不然也不會将他的話編排在如此靠前的位置。

有若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為人孝悌,同時喜歡冒犯身份高于自己的人,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歡冒犯身居高位的人,卻喜歡作亂,還從來沒有這種人。君子專注于在事情的根本上下功夫,根本建立好了,人道也就生發了。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這就是人的根本吧?

孔子晚年失去最得意的兩個弟子(他曾做過孔子的替身)3

我們都知道,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立者,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把"仁"的概念引入"禮",把"仁"作為人們畢生的精神追求。"仁"即仁愛,指對人的愛,這種愛便由人們的"親人"之愛生發出來,逐漸擴展為對外界的人與物的愛,也就是儒家常說的"親親、仁民、愛物"。

有若的這句話雖然出現在《論語》這本幾乎被奉為中國的《聖經》一樣的書中如此靠前的位置,但并不妨礙兩千多年後的我們對這句話做出公正的評價。我認為,這句話是有悖于儒家的基本精神的。

03. 問題一:父母或上級犯錯了,如何做一個合格的晚輩或下級?

首先,"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錯誤地把人的公、私兩套行為規範混為一談。我們是否可以把有若的意思理解為,一個在家裡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的人,很少有冒犯身份比他高的人的行為。身份比孝子高的人,可以是自己的上級,也可以是父母、兄長。在一般情況下,孝子的确會謹守孝道,事奉父母和上級。但是,如果上級和父母是固執的人,并且犯了錯呢?是看着他們繼續錯下去,還是擔着“冒犯”的罪名對他們進行勸谏?

孔子晚年失去最得意的兩個弟子(他曾做過孔子的替身)4

孔子畫像

無論是身份地位高的上級領導,還是"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的年事已高的父母,"上位"不代表犯的錯誤就少。按照有子的意思,是不是說他們在犯錯誤的時候,下級或晚輩都不應當指出來以免冒犯他們呢?如果是這樣,那麼顯然與孔子的意思是背道而馳的。

子曰:"事父母幾谏,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裡仁》)

孔子認為,事奉父母時,對于父母的錯誤之處還是要進行勸說的,如果父母聽不進去,那就要替他們操勞,同時也要繼續恭敬地對待他們。好比自己的孩子在外面犯了錯誤,作為家長,一方面要替他們承擔責任(比如賠償外界的損失),一方面要一如既往地對待他們,不能因為孩子犯了一次錯誤就不愛他們了。同樣,當孔子的另一位學生子路問孔子,應當如何事奉君主時,孔子也很幹脆地回答,不能欺騙他,要直言勸谏。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論語·憲問》)

可見,"為人孝弟"與"犯上"并不經常是矛盾的。尤其是老人家,由于生理特征和人生經曆的限制,往往比較保守,對新事物不是抗拒,就是接受程度低,從而聽不進子女的勸告而犯一些在年親人看來比較可笑的錯誤。如果年輕人不耐心地"冒犯"他們,提醒他們,給他們好好解釋,他們很可能就會一直錯下去。

孔子晚年失去最得意的兩個弟子(他曾做過孔子的替身)5

類似的,在職場上,如果下級眼睜睜地看着上級犯錯誤而不及時規勸,那麼級别越高的人,犯錯産生的後果就越嚴重,對集體财産造成的損失也就越大。這個道理,相信大家不會不同意吧?

04. 不犯上的"孝子"≠不作亂的"公民"

其次,"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這句話問題就更大了。不冒犯上級或父母,而喜歡作亂的人,在曆史上難道不多嗎?多少皇子,為了争奪至尊之位,表面對父母孝敬有加,暗地裡卻爾虞我詐、手足相殘,甚至争得魚死網破?多少個朝代的宦官,對主人唯唯諾諾,照顧得無微不至,離開了主人的視線便作威作福、禍害人間?

最廣為人知的,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曾追随父親李淵為唐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對父母也是言聽計從,絲毫不敢忤逆。但就是這樣一個孝子,卻不得不發動玄武門事變,以兄弟性命的結束來換取自己的生存空間。

孔子晚年失去最得意的兩個弟子(他曾做過孔子的替身)6

玄武門之變

清代"N子奪嫡"的事件就更多了,雍正皇帝繼位的過程,史書上也不知有沒有避諱,反正被清宮劇和權謀劇演得出神入化、登峰造極。曆史上那些權傾一時、把持朝政的宦官和外戚們,無論是秦朝的趙高,漢代的梁冀,還是東漢的常侍、明朝的王振、劉瑾、魏忠賢,都是一邊把皇帝們哄得開開心心地聊天吃雞打豆豆,一邊窮兇極惡、不遺餘力地制造人間地獄。這樣的人,難道少嗎?

在電視劇《黑冰》中,王志文飾演的男主人公周小鵬,是個披着科學家外衣的制毒和販毒頭目,就是因為被抓住了"孝子"這個死穴,才最終被警察抓獲。這種在家孝敬父母,在外違法作亂的人,相信也不在少數。

孔子晚年失去最得意的兩個弟子(他曾做過孔子的替身)7

周小鵬 劇照

當然,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理解,可能這句話就說得通了。如果這句話是針對孝子或有德之人或"君子"說的,意思就可以理解為,孝子(君子)連犯上的事都不做,又怎麼可能在下面作亂呢?這個意思隐含的前提便是,"作亂"比"犯上"是更為嚴重的"惡"。前兩句話的邏輯合起來就是,孝子連犯上的事都很少做,更不可能去作亂了。朋友們可以體會一下,是不是這個味道?

盡管如此,前面兩句話合起來,顯然是犯了把私人空間(家庭)中的道德規範和社會活動中的職業道德規範相混淆的錯誤。不過,在我國"家國同構"特色的古代社會中,公私界限有時候本來就難以徹底分清。

05. 小結與感想

最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也不盡然對。這句話的意思其實不難理解,就是說地基不打好,大廈搭不牢,強調的是地基的意思。但不能理解為"本立"了,"道"就一定能"生"。"本"是"道"的充分條件,而并非充分必要條件。就像現代人對"努力"的理解一樣,努力了可能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因此,這句話也許說成"本立而道乃生"可能會更加準确。

孔子晚年失去最得意的兩個弟子(他曾做過孔子的替身)8

萬丈高樓平地起

當然,這點小小的差池,也并不妨礙我們理解有若把孝悌之道作為人的立身之本的用意。所以,這整句話的結論"孝弟,其為仁之本與"不但被記錄下來,而且被兩千多年來的儒家子弟奉為經典之訓。一個人隻有從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為起點,才可能生發出更豐富的情感去面對家庭以外的世界。

近代以來的學者大都認為,《論語》的最大價值,在于"教人以人格的修養"(梁啟超語)。我們今天學習《論語》,一方面要善于發現其中經曆過兩千多年時光的洗禮和沉澱後依然繁多的閃光之處,也要注意辨别、警惕其中已經不适用的内容。隻要守持其中一兩句,身體力行,便可以受益終身。


我是"文火炖文史",希望和朋友們一起,慢慢地炖生活這碗湯。歡迎關注我的賬号,更歡迎您的批評指正!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