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四川雅安的一處自然保護區内,工作人員在檢查安置在野外的紅外相機時,意外發現了一隻外出覓食的野生大熊貓。
隻見它慢悠悠地來到了竹林之中,先是警惕地環顧了一下四周,之後就就屁股坐在地上,慢悠悠地吃了起來。等到吃飽後,它又慢悠悠地起身離開了。
從拍到的視頻來看:這隻野生大熊貓長得很胖,精神狀态和健康狀态都很好,為了進一步了解它的有關情況,工作人員也是趕往竹林,采集了它的糞便做進一步檢查。
有關專家表示:野生大熊貓的糞便中,含有很多寶貴的DNA信息,通過這些信息,工作人員就可以知曉這隻野生大熊貓的年齡、性别,以及它在當地的山林中,和哪些野生大熊貓是“親戚”,它的種群情況如何等等。
那麼,野生大熊貓在冬天的時候,是如何生存的呢?同樣是熊,它們為何不冬眠呢? 因為的外形原因,大熊貓讓人看起來似乎人畜無害,可事實上,它們卻是食肉目的熊科動物,這也意味着,别看它們長得呆萌,實際上它們卻是貨真價實的猛獸。
然而,和黑熊、棕熊等熊科動物,在冬天來臨之前,都會通過大量進食儲存脂肪和熱量,然後躲在洞穴裡冬眠不同,大熊貓在冬天的時候,卻是不需要冬眠的。
至于原因,總結下來兩個字,就是因為它們“太懶”了。雖然是食肉動物,但因為一些原因,大熊貓卻是以竹子、竹筍為食,雖然不是一年四季都有竹筍可以吃,但是在四川、陝西的山林之中,竹子卻是一年四季都有的,而且在冬天的時候,仍然看起來郁郁蔥蔥。
所以,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大熊貓也不會缺吃少喝,而且因為它們身體結構的特殊性,這也導緻它們雖然吃的是竹子,但是卻并不能從竹子中吸收足夠的能量,隻有每天不停地吃,才能讓它們獲得和消耗的能量持平。
因此,在野外環境中,大熊貓是一種很不愛活動的動物,從早到晚都是懶洋洋的,這也讓它們的身體代謝很低,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冬眠了。
而且近年來的研究還發現,由于大熊貓是一種喜歡寒冷的動物,所以在冬天到來的時候,野生大熊貓也會變得更加活躍,這也意味着,在四川、陝西的野外,也更容易“偶遇”到野生大熊貓。
例如在今年2月,陝西寶雞的一名村民,就在太白河邊發現了一隻正在遊泳的野生大熊貓,它長得非常壯實,動作靈活地遊到岸邊,然後迅速轉進一旁的山林中就消失不見了。
還有在去年11月,陝西佛坪自然保護區的巡護人員,也是在開展野外調查的時候,看到了一對野生大熊貓母子,正在下着雪的竹林中覓食,畫面看起來非常溫馨。
有關專家也表示,通過野外觀察,發現即使在零下10幾度的天氣情況下,野生大熊貓也會在雪地中撒歡,甚至是爬到樹上呼呼大睡,這主要是因為它們的毛發厚度可以達到10厘米,而且毛發中還有一層非常保暖的天然松泡髓質層,這也讓它們可以更好地禦寒,減少身體熱量的散失。
那麼,遇到野生大熊貓該怎麼辦?可以靠近去摸它們嗎? 由于大熊貓軟萌外表帶給人們的錯覺,再加上它們喜歡吃竹子,這也讓很多人都忽視了這樣一個問題:它們是熊,是具有很強攻擊性的猛獸。
所以,在野外遇到野生大熊貓,并不能輕易靠近,因為這不是在保護大熊貓,而是在保護自己,否則,若是一些行為誘發了野生大熊貓的應激反應,它一巴掌拍過來,若是躲閃不及,可是會受傷的。
舉個例子:在2014年的時候,甘肅的一個村子裡,出現了一隻野生大熊貓,當地村民看到後非常興奮,大家都圍着這隻野生大熊貓拍照,然而,因為突然有一大群人圍上來,讓這隻野生大熊貓認為自己受到了威脅,它竟然突然發狂,咬傷了一名村民。
而且有關專家表示,除了野生大熊貓之外,即使是長期與人接觸的圈養大熊貓,也同樣可能會襲擊照顧它們的獸醫,或者是飼養員。
例如在2003年,陝西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裡一隻叫“丁丁”的大熊貓,就在獸醫照顧它的時候,突然咬住了獸醫的左胳膊,而且還把獸醫咬成重傷,不僅住院半年,而且左胳膊也留下了永久性的後遺症。
還有在北京動物園,一隻名為“古古”的圈養大熊貓,是動物園裡出了名的“戰神”,它先後多次都咬傷了跳進熊貓活動場的遊客。
包括在圈養環境下,一般大熊貓長到2歲之後,即使是從小就照顧它們的飼養員,也不會再和它們近距離接觸了,而是選擇隔空投喂、照顧的方式,因為亞成年大熊貓和成年大熊貓,都開始擁有較強的攻擊性。由此可見,熊貓并不是溫順的貓,而是攻擊性很強的熊,野外遇到了是要趕快遠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