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身邊事# 河南地處中原,四通八達,美食衆多,而我最喜歡吃的有兩個,一個是河南燴面,一個是羊棒骨。在北京工作多年,其中有一個河南小館給我留下了一段美好的記憶,現在想想,就是天天去吃這家的燴面和羊棒骨,我一定會去。
記得那是08年奧運會前後,一位河南老鄉請客吃飯,帶我到新源裡的一個胡同去吃河南燴面。
這家小館居然離我上班的報社不是很遠,要不是老鄉帶我來,我還真不知道這個七拐八拐的胡同裡還藏有一家這麼好吃的河南美食館!
先要了兩瓶啤酒,兩個涼菜。沒記錯的話,一盤是荊芥,一盤是變蛋!哇,這都是老家典型的下酒小涼菜!
荊芥,河南獨有的特色配菜。
涼拌荊芥
味似薄荷,入口清爽,帶有絲絲辛辣,常伴以食醋,蒜汁和芝麻醬等調配,夾一筷子攪拌好的荊芥放入口中咀嚼,口齒間頓時彌漫着鮮香辛辣的獨特味道,清爽解暑,直達肺腑,别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荊芥除了涼拌菜,還有就是吃涼面條的時候,可以做鹵湯的配菜,或者直接抓一把放到面裡吃,亦是美味清辛可口。也可以拌面粉上籠蒸着吃。總感覺還是涼拌着吃更爽口。而且,夏天吃還能解暑降溫。
變蛋,河南特有的怪味小吃。
河南變蛋的制作方法是把生石灰、水、食用堿按1:2.5:0.18的比例,攪拌成糊狀混合物,然後将洗淨的雞蛋完全沒入混合物中再撈出,放在鋸末中滾動,使雞蛋表面粘滿鋸末。然後,将這些滾好混合物和鋸末的雞蛋一起裝入容器内,将容器完全封閉,室溫下保持7天左右後即可食用。
河南變蛋為改善口感,有時會添加少量食用鹽,花椒,大料等,河南變蛋的整個制作過程不使用含鉛的材料,屬于無鉛變蛋。 喝着啤酒,吃着荊芥和變蛋。不一會,主角羊棒骨和燴面就閃亮登場了!
羊棒骨,顧名思義就是用羊的棒骨配以佐料精心熬制而成。吃的時候是先用吸管吸食棒骨内的骨髓,那叫一個鮮香糯爛,而且入口即化,很舒服的順着咽喉直達胃部大本營,如同久旱逢甘霖般痛快。然後再啃食骨頭外面的羊肉,羊肉也是香嫩軟爛可口。
燴面吃起來不僅湯濃香溢,面條也是筋道耐嚼。湯裡還有羊肉,鹌鹑蛋,豆腐絲,海帶絲,粉條等配菜,最上面還撒有香菜。肉香,面香和菜香三味一體,味道吃起來十分飽滿。從那以後就喜歡上了這家河南小館。
這家燴面館的燴面和羊棒骨到底有多好吃呢?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大家也許能有所體會。
單位有個哥們,安徽人,性格豪爽,快人快語。我們都喊他小馬哥。自從帶他吃過這家的燴面,棒骨,變蛋和荊芥後,隔三差五喊我過來吃。
有一次又打電話給我,說一起吃那家的燴面。過去後才知道他居然是從醫院偷跑出來的,因為生病,住院好幾天,他實在是受不了那家小館的誘惑,就偷跑了出來。那一次我陪着小馬哥吃了兩大盆羊棒骨,一人一大碗燴面,變蛋荊芥啥的全上,他還喝了好幾瓶啤酒。飯後他才告訴我,醫生是不讓他喝酒,也不讓他吃這些東西的!還說這次可把他給吃爽了,這輩子也沒吃過這麼好吃的河南美食。
後來那家小館趕上拆遷就沒了,就再也吃不到那麼好吃的河南燴面和羊棒骨。即便回河南老家,也感覺跟這家的味道相比,總還是差點什麼味道。
我們吃燴面還吃出了個小竅門,那就是往燴面湯裡倒半瓶啤酒。那味道,跟原湯的燴面相比,混合着啤酒的麥芽香,味道更加鮮美無比。
河南燴面簡介
河南燴面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與洛陽的水席、開封的包子并稱河南三大小吃。燴面是一種集合葷、素、湯、飯兼而有之的傳統風味小吃。燴面按配料不同可分為:羊肉燴面、牛肉燴面、三鮮燴面、五鮮燴面等。 河南各式燴面雲集鄭州,所以鄭州又号稱“燴面之城”,燴面館遍布全市的大街小巷。外地人來到鄭州,首先想到的便是嘗一嘗地道的羊肉燴面,本地人也常用燴面來款待親朋好友。
河南燴面由來的傳說
抗戰時期,在鄭州有一叫做趙榮光的名廚,特别喜歡吃面食。由于要躲避空襲,趙師傅經常把剩下的面條加點羊肉湯燴燴再吃。久而久之。趙師傅就發現重新燴過的面更加好吃。後來慢慢就演變成了河南的特色美食。 好吃的美食總是那麼讓人難以忘懷,朋友之間的回憶也總是讓人那麼感概。
2000年的蘭州牛肉面曾經讓我那麼的牽腸挂肚,而2008年之後的這家河南特色小館也給我留下了太多的思念。
謹以此文紀念我和小馬哥那段美好的燴面回憶!
,